国产亚洲毛片基地不卡无码高清_国产精品无码aV永久免费_欧美肥妇肉交视频国产一级精_亚洲专区国产制服丝袜

歡迎來訪 東昌府新聞網(wǎng)-聊城視音頻新聞門戶網(wǎng)站

手機網(wǎng)站  |   幫助中心

首頁 > 水城旅游 >印象水城

聊城光岳樓: 藏著多少玄機,留下多少故事?

作者:東昌府新聞網(wǎng) 發(fā)表于:2017-01-10 09:01:37  點擊:

走近文保 仰望先人

把手按在胸膛,我們感到更強烈的心跳。貼近,感知會更深刻。

我們此次走近聊城這些“老居民”——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觸摸聊城先人曾經(jīng)澎湃的脈動,去體悟他們留下的智慧和啟發(fā)。興許,一磚一瓦之上,就有他們留存下來的勞動的汗液味兒。一陶一罐之內,就有先人啟迪我們的玄機和奧妙。

越知聊城,越愛聊城!知,本著客觀,帶著理性,不拔高,不杜撰。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已具備應有的才智和涵養(yǎng),為“文?!弊鲆环葚撠煹臋n案,留下一份小記。

該欄目尊重史料,但力避簡單的堆砌,我們期望從中找到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不得不說,我們的采寫水平有限,“聊城文保檔案”欄目僅是拋磚之舉,期待方家之玉才是正道。

在此,誠邀聊城各界人士,為欄目提寶貴意見,提供新聞線索,讓我們追隨先人之足跡,一起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之美。

2010年,聊城古城區(qū)四大街開挖地下管溝,出現(xiàn)了令人驚嘆的一幕:兩條暗道東西平行走向,在光岳樓的底部對稱穿越。

這兩條暗道為青磚壘砌,拱形結構,高約150厘米,寬約70厘米。這樣規(guī)格的暗道,人可以在里面藏身,也可以穿行,排水疏澇更是不輸現(xiàn)在的地下管道。它,是地道還是排水管道?

聊城光岳樓管理處主任魏聊說,可以確定的是,暗道是先于光岳樓而建的。

在隨后的保護開發(fā)中,施工人員又陸續(xù)在聊城古城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多處暗道。這些暗道并沒有連通起來,而是一段一段中斷而散落,都看似“半拉子工程”。這與平行穿越光岳樓的暗道又有什么關系呢?

……

讓我們現(xiàn)代人叫絕的是,在600多年前,光岳樓的建設和東昌古城由土城到磚城的改造是一攬子工程,有精密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光岳樓,又名“余木樓”,也證明了這一點,即由其他工程剩余物料而建。作為光岳樓的建造者,陳鏞又是“何方神圣”?

今天,我們?yōu)槟v述關于這座樓閣的故事。


身世:

明朝民工一個隨意涂鴉

揭開光岳樓的始建時間

先說說光岳樓大體的構造,分為墩臺、主樓兩部分。墩臺即下方由磚石砌成的“底座”;主樓,即墩臺之上的四層木結構樓閣。

時光回到1992年,工作人員曾對光岳樓的墩臺進行維修。當拆開北門寫有“武定”的石匾額,人們發(fā)現(xiàn)石匾背面題寫了一行字:“洪武五年”。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兒。

魏聊說,這四個字,字跡為陽刻線,且較為潦草,可以認定是當時的民工無聊之時雕刻的。

這樣一個無聊之舉,對今天我們了解光岳樓,可真是起了關鍵作用:明確了建造的年代。因為僅有的記載光岳樓維修的兩通碑石,均未詳細記載其開始建造年份。而目前已經(jīng)明確的是,光岳樓建成的時間為明洪武七年(1374年)。

按古代的習慣,記載一項工程,一般是在竣工時或竣工后。光岳樓的記載也不例外。當時,大明王朝剛剛建立,國力尚不強大,各方面的技術力量不夠完備,而光岳樓的結構又較為復雜,其建成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設的年限應該不下數(shù)年。魏聊認為,根據(jù)民工無聊雕刻的“洪武五年”,綜合其他方面,可以推斷,洪武五年開始建造光岳樓,至少是墩臺工程已經(jīng)開始。這樣,才保證了洪武七年整體竣工。

如將光岳樓比作一個孩子,其出生年份大體清楚了,即洪武五年(1372年)開建,洪武七年(1374年)竣工。在2014年,聊城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那一年光岳樓640歲。

600多年來,任憑兵荒馬亂、朝代更替、風雨侵襲……光岳樓傲然屹立,雄偉莊嚴,完好地保存下來。放眼全國,它也堪稱樓閣中首屈一指的“老壽星”。僅從建筑本身來說,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也甘拜下風,因為它們的真身原貌早已不復存在,均是在后來重建的。

從現(xiàn)代觀點來看,光岳樓木結構的設計和施工水平,也具有很高的專業(yè)水準。

那么,光岳樓——這樣一個曠世之作的設計者,姓甚名誰呢?聊城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明洪武初年魯班顯靈為道士,手捧一個樓閣的模型,對工程設計進行了點化。當然,這個傳說是荒誕的。


真相,往往是令我們遺憾的。

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對工程技術一向輕視,一般不予記載設計者。這就像制作貢品的很多匠人,他們常常要冒著殺頭的危險,在器物的隱蔽處作記留名,為自己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名分。

但時至今日,人們也沒能在有關的古書典籍中,發(fā)現(xiàn)一絲關于光岳樓設計者的消息。不得不說,這真是一件憾事!

令我們稍感欣慰的是,作為光岳樓建設者中的一員,他們畢竟也留下了自己的字跡--“洪武五年”的無聊涂鴉?;蛟S,這就是他們勞作歇息時的隨手之舉,卻得以傳世。歷史,常常是吊詭的。

背后:

在大明王朝初建的動蕩年代里

一座城池周密的改造讓人驚嘆

“巍巍然,峨峨然……手可摘星辰,不是過也”“天下所無”“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對光岳樓的贊譽,不止在現(xiàn)代。其雄偉高大,而不失婀娜多姿,征服了歷朝歷代,康熙、乾隆等帝皆登臨題匾賦詩,更是明證。

這樣一座宏偉的建在城中央的建筑,堪稱古城當時的“首席地標”,應屬浩蕩的工程。可是,其始建的洪武初年,正是大明王朝剛剛草建之時,國力不濟,社會動蕩,更致命的是元朝殘余騎兵常來突襲。

在這樣復雜而不濟的社會環(huán)境下,為何要不惜財力建設光岳樓呢?這就要從一個人說起,主持建造光岳樓的陳鏞。

話說1367年,曾經(jīng)的放牛娃朱元璋接近登上皇位,在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取勝,已在應天(今南京)站穩(wěn)了腳跟。勝勇追窮寇,他當即又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率師北上,揭開北征討元的序幕。很快,徐達便攻克濟南。

第二年,即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明,建元洪武。當年二月,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沿著運河而上,攻克東昌古城。這期間,徐達、常遇春手下的一個將軍留下來,據(jù)守東昌府。這個將軍就是陳鏞。

史料記載,陳鏞的職位是平山衛(wèi)守御指揮。平山衛(wèi),類似于今天的一個地方軍事機構,東昌府一帶應在其管轄之內。魏聊說,守御指揮應該是這個軍事機構的“一把手”。當時的背景是,軍事機構兼管著地方事務。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東昌府一帶,陳鏞掌管著軍政大權。這個陳鏞,是不是個好官呢?從史書記載看,答案是肯定的。他是東昌府武職官員中唯一列入《山東通志》的名宦。這本古籍對陳鏞做了這樣簡短的描述:“在鎮(zhèn)十二年,軍民安樂,有古良將風?!?/span>

除此之外,權威的史書對陳鏞這個人的記載顯得較為吝嗇,再無更多記述。但是,陳鏞確為一名勤政有為的官員。據(jù)記載,攻克東昌古城的第二年,剛剛上任的陳鏞便開始著手干了一件大事:整體改建這座城池。

據(jù)說,東昌古城,是宋熙寧三年(1070年)始建的,四周由泥土堆砌成城墻,即為土城。而陳鏞要做的是,將這座土城改建為磚城,這樣防衛(wèi)的能力就更強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項工程應該是相當浩大的。可想而知,陳鏞這樣做,是相當有魄力的。當時,殘余的元軍騎兵不甘失敗,時而來襲,影響著社會穩(wěn)定,更關系著剛剛建立的大明江山的存亡。

對這座改建后的磚城,李廷相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在《重修東昌府城記略》中這樣寫道:“……城上登望之樓,凡二十有七……樓卒之所舍四十有八。每門有水門、有吊橋、有潛洞、有暗門……”意思是說,城墻了城樓有27個,哨兵的宿舍有48間。可見,這座改建的城池在防御上較為完備,做到了易守難攻。

由此可見,陳鏞主政東昌府非常有為。

陳鏞的了不起之處,遠遠不止于看得見的城墻,還有看不見的地下工事以及對東昌府城的整體周密規(guī)劃設計。這就出現(xiàn)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2010年,聊城古城區(qū)四大街開挖地下管溝,驚現(xiàn)兩條暗道,呈東西平行走向,在光岳樓的底部對稱穿越。暗道由青磚壘砌,拱形結構,高約150厘米,寬約70厘米。暗道上緣距地表約3.5米,底部基礎距地表約5米。也就是說,暗道整體上位于地面以下3米多。

魏聊說,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推斷,這兩條暗道確定是先于光岳樓而建的。在近年來的保護開發(fā)中,施工人員又陸續(xù)在聊城古城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多處散落的暗道。魏聊分析,這些散落的暗道,應是未完工的。本來,它們應該與穿越光岳樓的暗道連通起來的,構成一個完整的地道網(wǎng)絡,用于抵抗元軍殘余勢力。之所以沒有完工,是因為隨著明朝將領的北征,徹底擊敗了元軍,社會日趨穩(wěn)定。這些地道便失去了其用途。

假若這些暗道連起來,作為排水系統(tǒng),在當今也應是城市雨污分流的樣本。臺灣作家龍應臺有個關于下水道的論斷,即檢驗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是不是夠現(xiàn)代化,一場大雨足矣。這樣看,作為主政者的陳鏞,在600多年前便通過了檢驗。

更讓我們現(xiàn)代人叫絕的是,建設光岳樓絕不是一時興起的“形象工程”,它與東昌古城的改造是一攬子工程。陳鏞在著手規(guī)劃改造東昌古城時,就已經(jīng)為光岳樓預留好了位置——城中央。不然,很多事情便無法解釋:

如,光岳樓的木構架有32根高度均為11.58米、直徑0.6米的木料,這樣的木料在北方是罕見的,不是能隨意湊齊的。據(jù)原上海民用建筑設計院郭博先生(郭沫若之子)實地鑒定,這些木料生長在熱帶,當來源于遙遠的蘇祿國(今菲律賓)。光岳樓雖又名“余木樓”,但在當時物資困乏、運輸能力較差的年代,“多余”出如此多而珍貴的木料,是幾無可能的??梢钥隙ǖ氖牵ㄔO光岳樓是陳鏞規(guī)劃之內的。

并且,光岳樓也當是為軍事目的而建,以“料敵望遠,報時報警”,即登高望遠,洞察敵情。只因明朝建立后,北方局勢很快穩(wěn)定下來,光岳樓沒有發(fā)揮其軍事功能,而是成為一座文化名城。歷史的這一陰差陽錯,留給聊城一個重要的文化景觀,饋贈這座文化名城一個靈魂。

棄土城建磚城的魄力和遠見,一座城池從地上到地下的整體周密規(guī)劃……今天的我們都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


漫談:

光岳樓,不輸江南三大名樓?

聊城多個縣域有陳鏞的后人?

當然,關于東昌古城,關于光岳樓,關于陳鏞等,還有很多的記述和觀點。這里做一些摘選,以饗讀者。

關于光岳樓的地位。有人拿光岳樓與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作比較。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從建筑本身來說,三大名樓真身原貌早已不復存在,保存完好的光岳樓理應有更大名氣。因此,很多聊城人為光岳樓鳴不平。

對此,聊城光岳樓管理處主任魏聊比較坦然。他說,文化的積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理性看待。文物的有形文化重要,無形文化的力量更大。岳陽樓,因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和胸襟,已經(jīng)名垂千古;滕王閣,因為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揚天下;黃鶴樓,因為歷代名家的賦詠,以詩情與浪漫而蜚聲中外。這些無形的文化都是光岳樓無法媲美的。另外,三大名樓所處的地理位置,也處于一個比聊城更高更重要的層次之上。

但是,這些“虛名的不足”,并不影響光岳樓從古至今給聊城人帶來的榮耀和自豪。如,1994年,聊城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光岳樓的價值和存在,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今天,它不僅是聊城的地標和象征,還是聊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根和魂魄。

另外,光岳樓也較早得到官方保護。1956年12月,光岳樓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陳鏞這個人。據(jù)說,今天,陳鏞的很多后人分散在聊城多個縣域,如冠縣、臨清等。近年來,還新發(fā)現(xiàn)了一些資料,如在冠縣辛集鎮(zhèn)洼陳村,有一通根據(jù)明朝萬歷元年的石碑而復制的碑刻。自稱其后人的村民稱,“先祖”陳鏞的墓地就在這里。

還有一個說法:一次偶然的機遇,陳鏞利用修建光岳樓剩余的木料做了熏雞,結果相當好吃。這種熏雞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是今天的東昌府區(qū)非遺“堠堌熏雞”。

當然,其中一些發(fā)現(xiàn)和記述,并不一定確鑿。我們期待更多愛聊城的有識之士,進一步研究探討。

來源:聊城晚報      編輯:劉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