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我們繼續(xù)跟著李白走親戚,本期談藝錄我們依舊走訪5家,第十一家孫子李銘家至第十五家叔叔李使君家。
第十一家 孫子李銘家
《贈從孫義興宰銘》,“天子思茂宰,天枝得英才。朗然清秋月,獨出映吳臺”,這首詩是李白寫給一位孫子輩的親屬李銘,想來李銘為官不錯,不然李白也不會稱他為英才。李銘約上元二年(761)在義興縣(今江蘇宜興)縣令任,李白此詩約作于上元二年。詩題下李白原注:亞相李公重之以能政,中丞李公免罷以移官。蓋李銘以劉展稱兵,避難奔走失官,因亞相及中丞兩位李大人而復(fù)職。李銘此人,沒有找到更多相關(guān)史料。
那么這個李白自己原注中的“劉展稱兵”是怎么回事呢?我們讀李白,還要讀他提及的歷史事件。
唐安史之亂中,北方生靈涂炭,江淮以南則保持了相對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據(jù)《資治通鑒》所載,劉展為淮西節(jié)度副使,“素有威名,御軍嚴(yán)整”,臨陣之時敵軍“望風(fēng)畏之”,可見此人確實是個將才。這樣一個才望兼?zhèn)涞娜耸巡虐廖?,難以為上司所容,于是節(jié)度使王仲升通過監(jiān)軍的宦官邢延恩上奏:“展倔強不受命,姓名應(yīng)謠讖,請除之?!?/strong>一句捕風(fēng)捉影的姓名應(yīng)了傳說中的謠讖之語造成了一場無法想象的大變亂。
根據(jù)邢延恩的謀劃,升劉展為都統(tǒng)淮南東、江南西、浙西三道節(jié)度使,然后在就任途中擒住他。但劉展竟索取了節(jié)度使的印節(jié),率宋州兵七千下江南就任。原任李垣奉詔拒之,一觸即潰。劉展部將所向披靡。李垣等求救于平盧兵馬使田神功,最終平定了變亂。平盧軍在當(dāng)?shù)卮舐邮嗳?,司馬光有關(guān)此事的最終評語是:“安史之亂,亂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span>
李白的這個從孫李銘就是在劉展起兵中丟官避難而奔逃,后來又得復(fù)官。
來看全詩——
天子思茂宰,天枝得英才。
朗然清秋月,獨出映吳臺。
落筆生綺繡,操刀振風(fēng)雷。
蠖屈雖百里,鵬鶱望三臺。
退食無外事,琴堂向山開。
綠水寂以閑,白云有時來。
河陽富奇藻,彭澤縱名杯。
所恨不見之,猶如仰昭回。
元惡昔滔天,疲人散幽草。
驚川無活鱗,舉邑罕遺老。
誓雪會稽恥,將奔宛陵道。
亞相素所重,投刃應(yīng)桑林。
獨坐傷激揚,神融一開襟。
弦歌欣再理,和樂醉人心。
蠹政除害馬,傾巢有歸禽。
壺漿候君來,聚舞共謳吟。
農(nóng)人棄蓑笠,蠶女墮纓簪。
歡笑相拜賀,則知惠愛深。
歷職吾所聞,稱賢爾為最。
化洽一邦上,名馳三江外。
峻節(jié)貫云霄,通方堪遠(yuǎn)大。
能文變風(fēng)俗,好客留軒蓋。
他日一來游,因之嚴(yán)光瀨。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0古近體詩24首中的第9首)。
第十二家 外甥高鎮(zhèn)家
《醉后贈從甥高鎮(zhèn)》:此詩應(yīng)作于《贈別從甥高五》之前,是李白流寓江東一帶時期與從姐妹的孩子高鎮(zhèn)相逢時所寫,應(yīng)在749年之前。寫到了相逢的場景以及高鎮(zhèn)中了進(jìn)士而沒有任官職,再有就是李白在江東時的生活狀況自述。
我們騎著馬在路上相逢,相互高揖馬鞭問候,都是在外的游客,客中相見分外憐惜。想邀你一起擊筑悲歌酣飲,擊筑悲歌沒問題,但正值我傾家蕩產(chǎn)無酒錢。江東的人啊,看錢看得緊,風(fēng)光不借人,枉殺貧窮人,落花空自春。不是沒有過錢,只是黃金逐手,快進(jìn)快出,昨日剛剛破產(chǎn),今朝陷入貧窮。大丈夫何必空自嘯傲,不如燒卻頭上戴的儒士巾。你身為進(jìn)士不得封官進(jìn)爵,我被秋霜染白了旅途中的雙鬢。時世清明,可是實惠未施及英豪之人,三尺童兒都知道尊重廉頗與藺相如。寶劍放在鯊魚皮的刀鞘里,閑掛在腰間,沒有機會用它。
就將它換酒與君醉,醉歸以后就寄宿到吳國俠客專諸的家里。
來看全詩——
馬上相逢揖馬鞭,客中相見客中憐。欲邀擊筑悲歌飲,
正值傾家無酒錢。江東風(fēng)光不借人,枉殺落花空自春。
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chǎn)今朝貧。丈夫何事空嘯傲,
不如燒卻頭上巾。君為進(jìn)士不得進(jìn),我被秋霜生旅鬢。
時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兒重廉藺。匣中盤劍裝?(音cuò或 què)魚,
閑在腰間未用渠。且將換酒與君醉,醉歸托宿吳專諸。(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0古近體詩24首中的第19首)。
第十三家 門徒武諤家
《贈武十七諤》,這首詩贈的人武諤不是李白的親戚,而是他的門人,大約是拜李白為師的一個門下弟子,雖然于考證李白身份幫助不大,但了解李白相近的人,也是了解李白的一個小窗口,我因此仍輯錄下來,并試著分析——贈武十七諤并序:
門人武諤,深于義者也。質(zhì)本沉悍,慕要離之風(fēng),潛釣川海,不數(shù)數(shù)于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余。余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
馬如一匹練,明日過吳門。
乃是要離客,西來欲報恩。
笑開燕匕首,拂拭竟無言。
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
愛子隔東魯,空悲斷腸猿。
林回棄白璧,千里阻同奔。
君為我致之,輕赍(jī)涉淮原。
精誠合天道,不愧遠(yuǎn)游魂。
這首詩李白作于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亂起,李白匆匆攜宗夫人西逃,再輾轉(zhuǎn)東南,兒子伯禽留在賊陷區(qū)東魯。此時李白暫留宣城、溧陽間,他的門下弟子武諤,一個潛釣川海,不理世事的俠客欲冒險將伯禽接回,李白感而賦此詩相贈。
李白本身崇尚游俠,據(jù)他自己的詩里說青年時曾為了朋友而殺人,李白劍術(shù)武藝應(yīng)該不低,這個俠義的武諤大概就是學(xué)習(xí)李白的劍術(shù)而入其門下成為弟子的,李白曾于武諤有恩,所以武諤安史之亂時為報師恩而身赴險地營救伯禽。于此我們可以看到李白除去天才的詩歌才能之外,也是一個本領(lǐng)不低的會武之人。文武全才,應(yīng)該是李白本來的樣子。而且李白到處游歷,再高再險的山也爬得上去,“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登太白峰》),身體應(yīng)該因為習(xí)武而非常朗健。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1古近體詩32首中的第3首)。
第十四家 故人之子宋若思家
《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余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這首詩也不是寫給李白的親戚們的,我同樣輯錄在此,也是因為了解這首詩,就解開了李白因加入永王李璘的隊伍而被唐肅宗記恨下了潯陽獄,后來被解救的事。宋若思于天寶十五載(756年)為御史中丞,至德二載(757年)李白系獄潯陽,當(dāng)年秋天得到崔渙、宋若思營救而獲釋。此詩當(dāng)作于李白出獄后入宋若思幕府之時。
獨坐清天下,專征出海隅。九江皆渡虎,三郡盡還珠。
組練明秋浦,樓船入郢都。風(fēng)高初選將,月滿欲平胡。
殺氣橫千里,軍聲動九區(qū)。白猿慚劍術(shù),黃石借兵符。
戎虜行當(dāng)剪,鯨鯢立可誅。自憐非劇孟,何以佐良圖。
為什么宋若思解救獄中的李白呢?要知道此時李白昔日的朋友高適都不肯為站錯了隊的政治犯李白施以援手,這件事我曾在自己的《那是李白,除非李白,中華詩國里最明亮的一顆星》文章中有過詳細(xì)講述,御史中丞宋若思為何卻寧肯惹皇帝唐肅宗李亨不高興也要救出李白?原來,要追溯到宋若思的父親宋之悌,宋之悌,詩人宋之問的弟弟。宋之問的人品不太好,但是宋之悌這個人卻以驍勇聞名。史料記載,玄宗開元中,宋之悌自右羽林將軍出為益州長史、劍南節(jié)度兼采訪使。開元十八年(730),除太原尹。嘗坐事流朱鳶,會蠻陷驩州,授總管擊之。募壯士八人,被重甲,大呼薄賊曰:“獠動即死!”賊七百人皆伏不能興,遂平賊。
就是在734年,李白在江夏武昌遇到被貶交趾的宋之悌,深情地“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地寫下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詩歌:《江夏別宋之悌》:
楚水清若空,
遙將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
興在一杯中。
谷鳥鳴晴日,
江猿嘯晚風(fēng)。
平生不下淚,
于此泣無窮。
這首詩寫得太美了,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756年李白因隨唐玄宗的兒子永王李璘起兵抗安祿山反叛,被心懷鬼胎的李亨定為附逆罪。李亨自行立自己為帝,把老爹和兄弟都當(dāng)成政敵,李白成了附李璘之逆。后來,李亨除死了李璘,把唐玄宗李隆基駕空成為太上皇,使李隆基被幽禁而死。
高適奉李亨命討逆,李白潯陽入獄。
宋若思審理李白的案子,放出李白。
御史中丞宋若思就是宋之悌的兒子。
李白當(dāng)年為宋之悌流了無窮的同情之淚,兒子都替老子還了。
不朽的,還有這首無比感人的《江夏別宋之悌》。
當(dāng)然,宋若思釋放李白也不全是為了當(dāng)年李白與父親的情義,因為李白本身就無罪,平叛安祿山算什么罪呢?只不過李亨李璘李隆基爺仨相互猜忌和敵對而已。
好在宋若思秉公執(zhí)了法。
所有的政治,動亂,人心,計謀,都成了歷史,散入云煙。只有藝術(shù),不朽的詩的藝術(shù)美永遠(yuǎn)流傳。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1古近體詩32首中的第6首)。
第十五家 叔叔江夏李使君家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昔放三湘去,今還萬死馀。仙郎久為別,客舍問何如”,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此時李白赦還后滯留江夏。史郎中,李白故交,約指史欽。李白的詩《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詩作于乾元元年(758)流放途經(jīng)江夏時,這首《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是乾元二年(759)流放遇赦回到江夏又碰到史欽時作的。
詩敘赦后慶幸之情和對友情的珍惜,真切感人。詩的題目中提到江夏使君,李白稱之為叔,這個李使君,沒有查找到具體名字,當(dāng)是韋良宰之后任。估計一定不是李白的親叔,因為李白一家“潛還廣漢”,親叔不可能做到江夏使君荊州刺史這樣的重要位置。
來看全詩——
鳳凰丹禁里,銜出紫泥書。昔放三湘去,今還萬死馀。
仙郎久為別,客舍問何如。涸轍思流水,浮云失舊居。
多慚華省貴,不以逐臣疏。復(fù)如竹林下,叨陪芳宴初。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魚。
(此詩見于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1古近體詩32首中的第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