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皇家?guī)ぼ噲D
內(nèi)蒙古博物院展出蠟像元朝皇帝忽必烈會見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
朋友們,前面三期談藝錄我講了西夏,契丹、金這些政權(quán)的誕生和消亡,講述了她們的開篇與謝幕,它們的開局讓人眼前為之一亮地振奮,最后的謝幕又令人流水落花春歸去也地嘆惋。
那么,是誰謝了春紅?使西夏王朝,完顏金朝以及我們的大宋王朝同時消失在歷史舞臺上?又是誰以天下無敵的強者風范登上了中華最高寶座成為君臨天下的至尊?
它就是今天談藝錄的主人公——元朝。
從個人來說,元朝是我很不喜歡的一個朝代,我讀過一些有關(guān)元朝的書,每次都悵然談不上快樂。一個把自己的國民分成高中低下4個等級的統(tǒng)治者,對自己的國度充滿了歧視與傲慢,仇視有知識的人把他們與乞丐同列,盡管擁有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的遼闊國土,卻沒有配得上的遼闊政治視野。這個橫掃一切的黃金家族防止被認同的結(jié)局只能是來得急去得快,匆匆,太匆匆。
這個充滿了鐵血、殺戮與融合的朝代,讓我們走進它吧。
2018年5月26日,我在書店買到梅毅所著的《元》一書,與之前看過的有關(guān)元代的書相比,它更完整和富有才氣,也讓我第一次了解到一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作者——梅毅。讓我們跟隨梅毅先生的筆觸,走進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巨無霸的大一統(tǒng)朝代——元。
來看作者簡介。梅毅,男,天津人,現(xiàn)居深圳,任職于深交所。代表作品有《生命的傷口》、《赫爾辛基的逃亡》、《表層》等多部中篇小說。獲“魯迅文學獎”等文學獎項。從事金融工作10余載,致力于西方資本市場研究工作,精通英、法等外語。出版有長篇社會學譯著《人類行為》(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年起,梅毅以“赫連勃勃大王”為筆名開始“中國歷史大散文”的寫作,相繼出版有長篇歷史散文集《隱蔽的歷史》、《歷史的人性》、《華麗血時代》、《帝國的正午》、《刀鋒上的文明》、《帝國如風》、《大明朝的另類史》、《歷史總是叫人惦記》(世界知識出版社、陜西師大出版社等)。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有《歷史長河的悲喜英雄》、《帝王將相的博弈真相》。
梅毅作品受到成百上千萬讀者熱捧,2010年,受《百家講壇》邀請,主講《梅毅話英雄》系列節(jié)目,包括《梅毅話英雄之鮮為人知的楊家將》、《梅毅話英雄之隋唐英雄志》。
這么精彩的梅毅,來看他眼中的《元》。
元史,并非蒙古史。元朝在中國的時間段大致有以下幾種算法:如果從1206年鐵木真即汗位,至1368年元順帝逃出大都,共有162年歷史;如果從蒙古滅金統(tǒng)一北中國的1234年算起,到1368年止,共有134年歷史;如果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標志著元朝的開始,共有97年;如果從1276年宋恭帝出降,元軍攻占臨安開始,元朝只有92年歷史。之前我曾講過那些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歷史,這里,我再把各政權(quán)滅亡的時間列一下:
1125年,金滅大遼。
1127年,金滅北宋。
1227年,蒙古滅西夏。
1234年,蒙古滅金。
1276年,元滅南宋。(南宋滅國我會專門做一期談藝錄)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滅亡。
黃金家族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圖像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雕像
“黃金家族”是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者們?yōu)樽约旱难y(tǒng)做的一個完美包裝。傳說蒙古族有一個始祖母阿蘭,阿蘭與她丈夫一起生了兩個兒子,在她丈夫死后又生了3個兒子。她的兩個大兒子包括她的親屬對這件事有疑問,阿蘭說這后邊的3個兒子是她與一個金黃色神仙的后代,是上天的兒子,從此之后,這3個兒子的后人就被稱為純潔出身的蒙古人。而事實是:這3個兒子是阿蘭和家里的傭人所生。成吉思汗就屬于其中的一支包侕之金氏,即孛兒只斤氏,蒙古的可汗都出于這個家族,所以就被稱為“黃金家族”。
阿蘭和五個兒子塑像
成吉思汗死后,只有他的直系后裔,即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4人的后代才被稱為“黃金家族”,才有資格繼承各汗國的汗位。拖雷之子蒙哥奪得蒙古大汗之位后,這個范圍又進一步縮小為拖雷的后代,其后的元朝皇帝和明朝時的韃靼可汗(如達延汗)均出自這一系。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我國蒙古族杰出的軍事家,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tǒng)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元代追上廟號太祖。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lǐng)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shù)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jīng)歷,培養(yǎng)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zhì)。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后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原義為帳幕,后指有直屬的軍隊、民戶、奴隸和州縣的獨立經(jīng)濟軍事單位)。
12世紀末,在鐵木真的領(lǐng)導下,蒙古乞顏部迅速發(fā)展壯大,引起札答蘭部首領(lǐng)札木合的不滿。1190年,札木合藉口部人劫掠鐵木真馬群被射殺,聯(lián)合泰赤烏等13部共3萬人進攻鐵木真。鐵木真兵分13翼迎戰(zhàn),因?qū)嵙Σ粩扯鴶⊥耍贩Q“十三翼之戰(zhàn)”。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廷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鐵木真與王汗聯(lián)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fā)覺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并,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杰的博爾術(shù)、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lǐng)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zhàn)中善于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lián)兵,與札木合聯(lián)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lián)盟)大戰(zhàn)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占領(lǐng)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fā)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tǒng)治者。
鐵木真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臺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大皇后孛兒臺生子4人:長子術(shù)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臺,為察合臺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臺,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后人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
鐵木真去世后,他的第三個兒子孛兒只斤?窩闊臺(1186年—1241年12月11日)繼蒙古帝國大汗位,史稱“窩闊臺汗”。 1229年忽里臺大會被擁戴登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他繼續(xù)父親的遺志擴張領(lǐng)土,南下滅金朝,派拔都遠征歐洲,他在位期間疆域版圖曾擴充到中亞、華北和東歐。在位期間,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為中書令,采用漢法,并且開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奠定元朝的基礎。
窩闊臺圖像
窩闊臺認為:“這人世一半是為了享樂,一半是為了英名。當你放松時,你自己的束縛就放松,而當你約束時,你自己就受到束縛。”滅金之后,他指派朝中的大將率師征伐,自己則不愿再受親征之苦。他在不斷酗酒和親近妖嬈美姬中打開歡樂的地毯并踏上了縱欲的道路。
1241年二月,窩闊臺游獵歸來,多飲了幾杯,遂致疾篤。十一月,隆冬降至,窩闊臺再次出獵,騎射五日之后還至諤特古呼蘭山,在行帳中觀看歌舞,親近歌姬,暢飲美酒。窩闊臺興致很高,縱情豪飲至深夜才散。左右在第二天入內(nèi)探視發(fā)現(xiàn)窩闊臺已中風不能言語,不久便死于行殿之中。時年56歲,共在位13年。窩闊臺的遺體被葬埋在起輦谷,廟號太宗。
窩闊臺去世后,鐵木真的孫子,拖雷的長子蒙哥繼位,孛兒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史稱“蒙哥汗”,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
孛兒只斤?蒙哥即位前曾參加拔都統(tǒng)帥的長子軍西征,活捉欽察首領(lǐng)八赤蠻,進攻古羅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滅南宋、大理等國,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亞諸國。
蒙哥
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1258年農(nóng)歷七月,蒙哥親率主力進攻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區(qū)。1259年初,在合州(今重慶合川區(qū))釣魚城下攻勢受阻,數(shù)月不能攻克。1259年8月11日,蒙哥因病去世于合州釣魚山,一說重傷而死,享年50歲。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廟號為憲宗。
蒙哥去世,他的弟弟忽必烈繼位,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托雷第四子, 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
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為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jīng)略司于汴梁,整頓河南(今洛陽)軍政,并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陜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臺遠征云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8月,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開平(即上都,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建元中統(tǒng)。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今北京)為首都。
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忽必烈雕像
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遺址
到這里,我們的大元正式登場了。
世界性帝國的皇帝們
元朝,可以稱之為我國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最盛時“領(lǐng)土”面積達3000萬平方公里之巨,東抵太平洋西岸,西至多瑙河畔,南至印度洋,北達北冰洋,幾乎涵括今天整個俄羅斯,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帝國。
蒙古人信仰薩滿教,“長生天”是蒙古薩滿教的最高神明,蒙語為“孟和騰格里”,蒙古人有著天地崇拜的習俗,他們稱天為“額其格騰格”——意為蒼天之父,稱地為“額赫嘎扎爾”,意為大地母親。《蒙韃備錄》記載“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稱天,聞淚聲則恐懼,不敢行師,曰:天叫也。”
內(nèi)蒙古赤峰成吉思汗蘇魯錠(即戰(zhàn)旗)雕像
長生天父親掉下長矛一樣的蘇魯錠助成吉思汗征戰(zhàn)天下
薩滿教認為長生天具有主宰世間萬物的神秘力量,故應予以無限崇拜與敬仰,在歷史的演化進程中,長生天逐漸演化成了集自然,宗教,階級,政治,哲學意義于一體的復合觀念,蒙古民族以“蒼天”為永恒最高神,“成吉思汗”,其含義就是“賴長生天之力而為汗者”,與漢民族帝王的“君權(quán)神授”具有相同意義。
“黃金家族”的王子們,統(tǒng)治著大大小小無數(shù)的王國,“長生天”的福祉,瞬間使蒙古民族達到榮耀的巔峰。先來看元世祖忽必烈。
1271年,忽必烈把蒙古國號改為“大元”,這是一個大氣磅礴的國號。忽必烈在當王子的時期,對儒生比較親近,劉秉忠,張德輝,姚樞等儒士成為他手下的得力參謀。1260年,忽必烈開平稱帝,典章,制度,國號,都城興建,官制章服,朝儀禮制均仿漢制。七八歲時,忽必列的獨生子真金就接受儒家教育。大元朝廷中的儒臣派,有遼、金、宋中的漢族知識分子,還有真金等蒙古勛貴。但1262年山東“李璮之亂”的爆發(fā),忽必烈對儒臣特別是漢人漢臣產(chǎn)生了信任危機,隨著領(lǐng)土的擴大和戰(zhàn)爭的繼續(xù),忽必烈對橫征暴斂由反感到追逐,重用阿合馬等貪官20多年,視民財如糞土,民命如草芥。期間又兩次東征日本,1次進攻占城(今越南中部),1次出兵爪哇(今印尼境內(nèi)),同時試圖征服流求,兩征絢甸,三伐安南(今越南),兵戈30年,均以失敗而終。
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于1281 年先他去世。5年之后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真金太子早逝?;蛟S由于這些個人悲劇的刺激,忽必烈開始酗酒,并且毫無節(jié)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并被酗酒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 在位35年,時年80歲。
1294年,忽必烈去世,他的孫子,真金太子的第三個兒子鐵穆爾繼位,史稱元成宗。元成宗作為守成之主,在位13年,1307年因病去世,時年42歲。
元成宗像
元成宗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是,為了酬謝擁立他的諸王貴戚而濫增賞賜,很快造成國庫“向之所儲,散之殆盡”,“歲入之數(shù),不支半歲”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鈔本來維持,導致鈔幣迅速貶值。在用人上,他所傾心任用的仍是伯顏(賽典赤孫)、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
鐵穆爾在位后期,因連年患病,這些色目官僚與皇后卜魯罕內(nèi)外勾結(jié),淆亂朝政,官場中貪污因循的風氣大盛。為了能建功后世,提高威望,鐵穆耳又發(fā)兵征討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擾,釀成云南、貴州各族人民起義。這些舉措都導致國力空虛,政治日趨黑暗。
1307年初春,元成宗病死,他的二哥答剌麻八剌的長子海山繼位,是為元武宗。海山在位3年多,基本沒干什么好事。濫任官吏,濫行銀鈔,最可笑的是,這位皇帝下令“ 歷代銅錢相參通用”,各種年代的銅錢混亂使用,幣制亂成一片。同時,海山侫佛崇僧達到瘋狂的地步,派軍士千余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臺山華佛寺,又令喇嘛翻譯佛經(jīng),下詔“凡毆打西僧者截其手,罵西僧者斷其舌”,這樣的詔令完全失去了一個統(tǒng)治者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元武宗海山
1311年,酒色過度的海山病死,時年31歲,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弟身份繼位,是為元仁宗。
元仁宗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元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時間為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這位仁宗皇帝為當時及后世儒生歌詠的偉大事跡就是恢復元朝廢止了80多年的科舉,馬上王朝,終于要以儒家法典為依,開始求取治天下之才了。但是,有元一代近百年,錄取任用中舉漢人不過五六百人,完全是個沒太有實際作用的“面子工程”。1320年,嗜酒成性的元仁宗去世,他的兒子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繼位,是為元英宗。
元英宗是元仁宗的嫡長子,即位時18歲,少年皇帝很有作為,頒行《大元通制》新法,成為元朝最重要的法典;罷汰冗官,精簡機構(gòu),推行“助役法”減輕民眾沉重的徭役;最后以儒治國,下詔在全國范圍內(nèi)“舉善薦賢”。可以說,英宗是元朝第一個熟諳漢語和儒家文化的帝王。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觸及到了蒙古保守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1323年9月4日,21歲的英宗在上都以南30里的南坡行帳中被闖入的皇后之兄鐵失當胸一刀捅死,史稱“南坡之變”。
元英宗
1323年南坡之變,元英宗被弒,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皇帝,改元“泰定”。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293年—1328年),元朝第六位皇帝,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裕宗真金之孫,早年承襲父親甘麻剌的晉王爵位,鎮(zhèn)守漠北。
他在位5年,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國家大體穩(wěn)定,但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泰定帝時代,元朝中央大權(quán)完全掌握在回族集團手中,回族人的地位處于最鼎盛時期,享有許多商業(yè)賦稅豁免權(quán)。1328年,尊寵密宗佛教的也孫鐵木兒病死在上都,時年36歲,死后發(fā)生皇位之爭,他的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取了他的8歲兒子阿速吉八(天順帝)的皇位,他也被視為“自立”的非法君主,沒有得到漢文廟號、謚號與蒙古汗號,一般以其第一個年號而通稱為“泰定帝”。
泰定帝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蒙古帝國可汗,汗號“札牙篤可汗”。元朝第八位皇帝,廟號文宗。
1328年,泰定帝死,知樞密院事燕鐵木兒在大都發(fā)動政變,謀立武宗長子周王和世賚為帝,后以路遠改立圖帖睦爾,9月,圖帖睦爾接帝位于大都,改元天歷。
天歷二年(1329)八月,武宗長子和世賚于和寧之北即帝位,是為明宗。當明宗南行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在今河北 張北縣北)時,名義上已遜位的圖帖睦爾與燕鐵木兒前往迎接,伺機毒死明宗。于是圖帖睦爾復于八月即位于上都。
文宗重祚以后,修《經(jīng)世大典》,建圭章閣,欲興文治。但是文宗在位期間,丞相燕帖木兒自持有功,玩弄朝廷,元朝朝政更加腐敗,國勢更加衰落。文宗在位期間國內(nèi)多次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大動亂正在醞釀之中。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文宗病死,終年29歲,死前自悔謀害兄長之事,吐露真情,遺詔立明宗之子以自贖。死后葬起輦谷,廟號文宗。
元文宗
文宗統(tǒng)治期間,組織編修了長達880卷的《經(jīng)世大典》,保存了豐厚翔實的元代典章制度。同時,崇儒敬孔,像漢人皇帝一樣在京郊祭祀旲天上帝,從意識形態(tài)來講,元文宗是第一個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蒙古帝王。但元文宗崇尚密宗佛教,走向極端,一是 帝師的規(guī)格太高,二是某些徒屬依權(quán)恃勢, 為非作歹,三是濫做佛事,耗資巨大,四是佛教徒干預朝政,五是創(chuàng)立廣教總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全國共設置16所,“秩正三品”。僧尼可免一切差徭,而其他宗教則奉行祖制。當時僧人勢力如日中天,民間百姓紛紛嫁女給和尚,以求富貴。
元文宗在位4年多,1332年酒色過度病死,年僅29歲。
元文宗死后,元明宗的小兒子,7歲的懿璘質(zhì)班為帝,兩個月后病死,是為元寧宗。寧宗死后,明宗13歲的長子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繼位,是為元順帝。他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tǒng)一政權(quán)的最后一位皇帝。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察合臺汗國境內(nèi),天歷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后回到元朝,不久后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后,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
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quán)臣伯顏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于政事,任用脫脫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tǒng)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包括頒行法典《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頒布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隱之士,以選拔人才。
盡管如此,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權(quán)臣伯顏掌權(quán)時,極其仇視漢人,實行排漢的民族壓迫政策,在他的主導下,蒙古、色目毆打漢人、南人不得還手,禁止?jié)h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重申漢人、南人不得執(zhí)兵器之戒,嚴格控制漢人做官的限界,漢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地方上甚至還沒收漢人鐵制農(nóng)具及禁止?jié)h人文化活動。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伯顏取消了科舉考試,也是一大倒退。在面臨漢人反抗時,伯顏甚至提出了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的主張,所幸順帝沒有聽從。伯顏的倒行逆施使社會矛盾原本就十分尖銳的元朝更加動蕩不安,廣西、山東、四川、江西、福建、河北、河南等地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和少數(shù)民族起義,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著名領(lǐng)袖彭瑩玉就是在至元四年(1338年)發(fā)動袁州起義,失敗后廣泛傳播白蓮教,埋下了10多年后全國性動亂的火種。
順帝也不再有即位之初的那種勤政朝氣,開始寵幸佞臣康里人哈麻,哈麻引薦西蕃密宗和尚給元順帝,引誘順帝修煉“大喜樂”房中術(shù)氣功,順帝沉溺其中,又演習“十六天魔舞”,荒淫無度。除此之外,元順帝還是個天才木工設計師,常親自設計屋宅模型,京師人戲稱其為“魯班天子”。
此時的元廷內(nèi)斗不斷,外部民變迭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
朱元璋率領(lǐng)的起義軍稱雄于南方,將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群雄次第削平,并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發(fā)動“驅(qū)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北伐戰(zhàn)爭。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自稱皇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明軍高歌猛進,勢不可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結(jié)束(大明的興起我會于談藝錄中另講)。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于應昌,在位36年是元代為帝時間最長的皇帝,享年51歲。廟號惠宗,明朝為其上尊號為“順帝”。
至正通寶
元代皇帝世系圖
一個開著歷史倒車的朝代
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治下的大元,在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中開回了歷史的倒車。
元朝的意識形態(tài)是宗教信仰百花齊放,薩滿教,藏傳佛教,基督教,襖教,道教,各有供奉,處至高無上地位的是藏傳佛教,元代每位皇帝即位前,都要接受形式繁瑣的藏傳佛教儀式,先受戒,再稱帝,由此每位皇帝對藏僧賜物賜田無數(shù),藏僧氣焰囂張,欺男霸女。中國本土的道教淪落至最底層。
元代密宗歡喜佛圖
來看一下元帝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元朝統(tǒng)一中國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赤裸裸的民族分類政策,第一等是挾勝利之威的本民族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西域諸族、西北各族及歐洲人;第三等是漢人,主要指中國北部特別是原金朝轄地的民眾,包括漢族,女真族,契丹族,高麗族等;第四等,也就是最后一等是南人,指被元朝最后攻下的南宋轄境內(nèi)的人民,他們被元朝統(tǒng)治者和前三等人輕蔑地稱為“蠻子”。
元朝的民族壓迫,十分殘酷,蒙古人打死漢人,罰數(shù)下杖刑或出兵役抵罪;漢人打死蒙古人,不問原因,一律處死,沒收家產(chǎn)子女。1279年開始,漢人士兵在軍中進行武器管制。5年后,下令漢人禁持弓箭,全國各地廟宇神像手中的真刀真槍也被收繳。元成宗時,甚至規(guī)定漢人20家才能使用1把做飯用的菜刀!元朝編20戶人家為一甲,甲主為北人,主要是蒙古人和色目人,這些甲主“基層干部”無惡不作,連轄下戶人家女孩子的初夜權(quán)也歸其所有!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就是在元朝作官的南人,上朝時必“交手于背,和反接之狀”,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中國南方人喜歡背手站立以示有“風度”,其實他們是被迫做反剪被捆狀向蒙古人表示服從!
再來看個體在元朝的命運:元代是知識分子沒有任何出路的出奇黑暗的朝代。一個普通國民,只要你不是位居于第一等第二等可以世襲官職的等級上,可以說永無出頭之日。是的,永無出頭之日。
元朝對科舉制度進行摧殘,在原金國占領(lǐng)地區(qū)長達80年沒有科舉,80年啊,一個人從生下來到死可能都活不過80年,這就意味著在這一生里你永遠沒有任何機會上升和晉身,永遠看不到改變的任何可能,這簡直就是完全絕望的一生。在南宋占領(lǐng)地區(qū)長達40年沒有科舉,40年啊,在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中文人地位最高,最受人尊崇的宋朝整整40年沒有科舉,所有的讀書人都找不到讀書上晉的意義,看不到希望,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多么令人絕望的苦難!
朋友們,自從建立了人類的國家制度,一個國家最有凝聚力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social ladder,即向上的階梯。人民有了向上的階梯,就有了奮斗的方向。當一個國家平民沒有向上的階梯,永遠都是貴族世襲的時候,對平民來說,這個國家就是沒有希望的國家。
有元一代,我國文化史上誕生了戲劇這一偉大的藝術(shù)形式,為什么這種藝術(shù)形式會在元代產(chǎn)生?為什么思想家,詩人,文賦家,詞人,書法家等早早就在千年前產(chǎn)生而偏偏戲劇要等到千年之后的元代?就是因為這個朝代讀書無用,知識無用,所有的知識分子所有的文化人都只能在勾欄瓦肆里寫寫劇本排演戲曲才能打發(fā)掉自己的知識呀!關(guān)漢卿寫了那么多偉大的劇本,帶給觀眾那么多笑聲,可是,只有他自己明白那被淚水打濕了的絕望人生。元代的山水畫也達到中國文化藝術(shù)史上既開宗立派又卓然登頂?shù)母叨龋c文化人沒有出路,只能寄情畫筆描描畫畫有根本性的關(guān)聯(lián)。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國內(nèi)唯一元代戲曲壁畫
直到元仁宗時才“裝飾性”地恢復科舉,也只是3年一科,到元代滅亡僅開過16科,每科取70多人,“南人 在”僅占一半。從這個數(shù)字看出,有元一朝,漢人能走上仕進之途者最多五六百人而已,且即使是中舉,也終生沉淪下僚,完全是點綴和裝飾。一個立國百年的朝代,一個方圓3000萬平方公里的帝國,千萬億國民中僅取仕五六百人,它拿什么振興?幾乎為零的選拔機制又用什么來延續(xù)國運?
再來看元帝國里國民各種身份的貴賤排序:蒙古分民為10等,“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貴之也,謂有益于國也;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匠八倡,九儒十丐。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于國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10等從高到低的職業(yè)分類,有知識的人竟然與乞討要飯的人一起淪為最卑賤的一個種類!這簡直就是對文明,對人類進步的巨大嘲弄!
自己的國度,偏偏瞧不起自己的國民,連各種職業(yè)都要分出等級,這究竟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啊。
讀書無用,知識無用,政府的管理者目不識丁,不會寫字,對公文需要簽字的政務處理,只會攢起三指,染墨印于紙上,用三指印按到文件上代替簽名,稍好一點的,就以印章代簽名。
我每每看到這些史料,心都在顫抖,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管理者,把治下的公民公然不平等劃分4個等級,高中級視下級等同牲口,不稱人而稱驅(qū)口,任意踐踏,連最基本的吃飯都只能20戶人家擁有1把菜刀,這樣的管理真是最失敗最無能的管理,真是一無是處。是啊,元代沒有文字獄,文化人可以借文章嬉笑怒罵,問題是統(tǒng)治者不識字,也不屑于識字,他怎么在文章中挑字眼找毛病來興文字獄啊?
史上有一種說法“厓山之后無中國”,有一定道理。厓山之戰(zhàn),南宋滅國,最重要的是華夏文明也被逼到了“厓山”,自隋唐來科舉為國選才已然絕跡,暗無天日,窮途末路,元朝時期,中國第一次進入了不僅僅是亡國也是“亡天下”的進代。顧炎武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再看元朝社會圖景:官貪吏污,蒙古,色目人不廉恥為何物,問人討錢各有名目,新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jié)曰追節(jié)錢,生辰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訟訴曰公事錢,覓得錢多曰得手,除得州近曰好地分,補得職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愛民為何事也。
看,這樣的公務員隊伍,如何治州治縣治國?
經(jīng)濟方面,元朝的破壞“罄竹難書”,蒙古人成為中原大地的主人之后,不僅繼承了宋、金留下來的大片官田和公田,還把戰(zhàn)爭中死亡人戶的有主土地劃為官田,并強行將當?shù)貪h人正在耕種的良田沒為“公田”,賜給宗王,貴族和寺廟。這些領(lǐng)主,各擁賜地,儼然是獨立王國的土皇帝。大的“分地”,可廣達方圓3000里,戶數(shù)達20多萬,由于“分地”有免役特權(quán),寺廟又免交租賦,最后一切沉重的負擔,全都轉(zhuǎn)嫁到所謂的自由民身上。
在統(tǒng)治初期,元朝貴族不喜歡定居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動轍將上萬頃的土地拋荒,使之成為他們夢想中的“草原”,以供放牧之用。其間,供他們殘酷役使的“驅(qū)丁”、“驅(qū)口”是完全沒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奴隸。
元代驅(qū)口圖
元朝佃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整家整家的可以被田主任意典賣,他們所生的后代仍是男為奴仆女為婢,完全是農(nóng)奴制的一種另類表現(xiàn)形式。在大羅網(wǎng)中分散的少量的自耕農(nóng),仍舊被元朝沉重的徭役和賦稅壓得喘不過氣來,無奈之下,他們向官府及色目人借高利貸,即駭人聽聞的“翰脫錢”,這種名為“羊羔兒息”的高利貸,1錠銀本,10年后飛翻至1024錠!這種情況下,自耕農(nóng)的破產(chǎn)與逃亡成為元代社會的常態(tài)。
元代幅員遼闊,統(tǒng)治者為了便于運輸?shù)弁踬F族們必需的寶石美酒金銀財富絲綢,設驛站,鋪道路,開漕運,就是為了攫取的暢通以及更快速地把軍隊派往每一處角落鎮(zhèn)壓任何可能的反抗。盡管客觀上也起到了“加強世界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作用,但這并非元朝統(tǒng)治者的本意,他們到死,到元代滅亡也沒有人會想到這樣的“積極意義”。
工商業(yè)方面,元代分成極端的兩極,宮廷貴族所用之物精益求精,一般平民使用器皿粗制濫造,如果去博物館參觀陳列的各朝代器具,會發(fā)現(xiàn)元代時期工藝方面出現(xiàn)驚人倒退。元朝統(tǒng)治者征服世界時,每到一個地方都屠城,只有工匠和巫祝等人“幸免”,他們需要“工奴”生產(chǎn)制作高級消費品。統(tǒng)一全國后,元廷把幾十萬戶工匠全部聚集大都,建立“集中營”,讓他們夜以繼日地為宮廷和貴族生產(chǎn)精細用品,而這些勞動者僅能得到能夠活命的品糧和食水。
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的治國之策后,尊老和孝道就為統(tǒng)治階級所提倡,到了元朝,竟然有了違反人性的最令人發(fā)指的一項規(guī)定,漢人到了60歲,必須送到磚打墓去死,這種用磚打造的墓穴,到現(xiàn)在也能在田野中偶爾發(fā)現(xiàn)。因為元廷要的是勞動力,在他們眼里漢人和牲口差不多,年老的老人和年老的牛馬沒什么區(qū)別,就是喪失勞動能力的牲畜,可以躺在磚打墓中自行了斷了。
劍橋中國史中記載宋代人口至少1億2千萬,元代只有5千萬,中國喪失了7千萬人口! 蒙元統(tǒng)治者仇視輕蔑華夏文明,從未把漢人南人當同胞,而是獵物——禁止?jié)h人打獵,禁止?jié)h人學習拳擊武術(shù),禁止?jié)h人集會拜神,禁止?jié)h人趕集趕場作買賣,禁止?jié)h人夜間走路,禁止?jié)h人過了60歲還活著!
我覺得完全可以用關(guān)漢卿《竇娥冤》中的呼喊來總結(jié)有元一代: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
天也,你錯堪愚賢枉作天!
作為一個朝代,當然也有人謳歌大元的征伐、遼闊以及它所產(chǎn)生的各種代表性文化,但是,這實在是一個苦難的時代,4種等級的種族隔離政策,10種貴賤有別的身份烙印,80年歲月沒有選拔機制,隨意屠城任情發(fā)鈔,黃金家族,嗚呼大元,不足百年終歸長生天。歸根結(jié)底,是精神上的格格不入導致大元的滅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皆非我民。如此元朝如何立腳?防止被認同只能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