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來,我就想寫一寫陶淵明,他的詩文集是穩(wěn)定放在我的書桌旁隨時拿過來閱讀的書,而且一放就是20年!別的一些書,我可能看完就放到書櫥里,哪一天愿意再看看時就去取,不愿看就成了擺設(shè)。但是陶淵明的書,卻是隨時看,一直看,永遠(yuǎn)看的好書,我舍不得把它從身旁拿開,《飲酒詩》、《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早已爛熟于心,出口即能背出,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陶淵明的喜愛始終伴隨我的生活,無論我走到哪里,或者處于哪種文化層次,哪個生命階段。
為什么呀?
因為他的詩文太好了,好到已經(jīng)達到中國文學(xué)的最高境界;他的思想太深刻了,完全是一個可以和春秋諸子百家并列的獨創(chuàng)出自己思想體系的大哲學(xué)家,老子的思想是道學(xué),孔子的思想是儒學(xué),而陶淵明的思想則被學(xué)界譽為陶學(xué)。
文化史上有一些巨人,已經(jīng)無人可以在同一領(lǐng)域與之比肩,無論過去多少年,塵世如何代謝,后輩只能仰視而不可企及。
陶淵明,就是這樣一位中國詩文大家、思想巨子。
2018年4月6日,我買下李長之的著作《陶淵明傳》認(rèn)真拜讀,我像錢鍾書先生開玩笑嘲諷的“吃了雞蛋偏偏要看下蛋母雞”的那種人,盡管錢先生說“何必”呢,但在我卻是一種“必須”,他的文章給了我?guī)资甑拿篮孟硎?,我又如何做到不去了解他的平生呢?/span>
李長之(1910-1978),原名李長治、李長植,筆名何逢、方棱、棱振、張芝、梁直,山東省利津縣城區(qū)莊科村人。 1910年10月30日生于書香門第家庭,清華大學(xué)畢業(yè),中國著名的現(xiàn)代作家、文學(xué)評論家,文學(xué)史家。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迎中國的文藝復(fù)興》、《苦霧集》、《夢雨集》等。建國后一直任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著有《陶淵明傳論》、《中國文學(xué)史略稿》、《李白》等。被譽為學(xué)界俊杰,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批判者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卓越繼承者,他不僅擁有豐富而清新的文化反思與文學(xué)批評理論,而且在藝術(shù)哲學(xué)、文藝美學(xué)、審美教育等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皆表現(xiàn)出超凡脫俗的才華。
現(xiàn)在,我們就隨學(xué)界俊杰李長之先生的《陶淵明傳》一起走進陶淵明的世界。
陶淵明的兩位重要先輩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 ,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80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說陶淵明,一定要提到他兩位重要先輩,一個是陶侃,一個是孟嘉。陶淵明的性格和政治態(tài)度,和這二位密切相關(guān)。先來看陶侃。有人考證陶侃是陶淵明的曾祖,但學(xué)界存疑,因為陶淵明自己并沒有明確承認(rèn),陶淵明曾詳細(xì)說明自己的祖父及父親,并沒有說明曾祖。但陶侃依然是陶淵明重要的先輩,因為陶侃的女兒,恰恰是淵明的外祖母!也就是說,淵明身上四分之一的血緣源自陶侃!陶侃是什么人呢?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軍事指揮家,列入歷史名將之列。大家簡要看一看——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西)。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后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終年76歲。獲贈大司馬,謚號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晉文》錄有其文。陶侃平定東晉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lián)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wěn)定東晉政權(quán)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于吏治,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東晉,他是和大將軍王敦、桓溫齊名的人物。唐德宗時將陶侃等歷史上64位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64將。宋徽宗時位列宋武廟72將之一。
陶侃這么厲害的軍閥,實際上卻因為自己出身寒微,始終被東晉高門大族所輕視,因為他是溪族人,都70歲了,立下了平定蘇峻叛亂保住東晉國祚的大功,依然被高門士族輕蔑地稱為“溪狗”。據(jù)陳寅恪考證,陶侃“本出于業(yè)漁之賤戶”,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寫的“武陵人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正是陶侃溪族人的生存紀(jì)實!
東晉末期,王導(dǎo)謝安之流的高門大族已漸凋零,靠軍功起家的武將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桓溫、陶侃、桓玄、劉裕之流已經(jīng)成為左右朝局的力量。他們擁有曹操一樣的機智和勇敢,具備顛覆東晉的實力,陶侃即有此心。事實上,后來東晉滅亡,代之宋齊梁陳四朝,都是武將奪權(quán)的模式。只不過陶侃沒等來取而代晉的這一天。作為陶侃的后代,淵明始終談不上對東晉王朝的效忠,因為那樣的亂世,他也忠無可忠,無從忠起。
再來看另一位先輩孟嘉,孟嘉是淵明的外祖父,也就是說,孟嘉的妻子正是陶侃的第十個女兒,這種關(guān)系,淵明自己為外祖父寫的《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說得清清楚楚。孟嘉算得上是當(dāng)時的世族子弟,“名冠州里,聲流京師”,身上有著高貴而鎮(zhèn)靜的名士風(fēng)度。孟嘉在大將軍桓溫手下,是桓溫軍府中的人物,淵明始終以自己的外祖父為自豪。孟嘉的弟弟孟陋是一位隱士,喜歡一個人釣魚,誰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而陶侃的孫子陶澹也是隱士,要舉他作秀才,他竟逃往山中,“終身不返,莫知所終”。最有意思的是,淵明的妻子翟氏與淵明完全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她的家人是世世代代的隱士。有這樣一些長輩和親人“提供素材”,難怪陶淵明能寫出《桃花源記》。而陶淵明最后有歸去來兮的一生,真是自然而然。
陶淵明受陶侃和孟嘉的影響很深,兼有陶侃身上的質(zhì)樸和勤奮,孟嘉身上的高貴和曠遠(yuǎn),勤儉勞作、含蓄又有教養(yǎng)而形成的沖淡平和,最終成為陶淵明的氣質(zhì)。
陶淵明一生的三個階段
淵明出生于365年,此時東晉已偏安江南48年而漸呈勢微。15歲時,大書法家王羲之去世;21歲時,謝安去世,士族沒落而軍閥代起。淵明的幼年和少年,生長在一個藝術(shù)時代里。大畫家顧愷之,山水畫家宗炳,詩人孫綽,許詢,謝靈運,顏延之(顏真卿的祖先),大思想家支遁,慧遠(yuǎn),大歷史學(xué)家裴松之,《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都與淵明同時活著,所以,淵明的時代,是文化上一點也不寂寞的時代,是藝術(shù)之花盛開的時代。
陶淵明的一生可分為3個時代,29歲前是一個時代,過著種田和讀書的生活;29-41歲是一個時代,做了好幾次小官吏,也時常出門,多半由于職務(wù);42歲到63歲去世是一個時代,為保持自由隱退而再次歸耕。
淵明幼年家境生活應(yīng)該還不算太差,祖父是太守,父親是否做過太守不確切,于淵明20歲左右時去世。此時淵明已結(jié)婚,但不久妻子去世,他又續(xù)弦,前后兩任妻子生有5個孩子。淵明早年受過儒家教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所以他始終崇敬孔子。早年的淵明愛自然,愛琴書,過著一種淳樸而單純的生活。隨著家道中落,淵明漸漸貧窮,但依然快樂,“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都是早年生活的寫照。
29歲,淵明開始了第二段生活時期。這時,他離開田園,出來做官。為什么?原來是窮困到無法維持生活,不得不出來謀生,這次因窮而仕的職務(wù)是江州祭酒。做了沒多久,淵明又“拂衣歸田里”,之后州里又請他當(dāng)主簿,他辭卻。這種游移于進退之間,輪替在耕種和仕宦之間的搖擺,一直持續(xù)了12年。36歲之前又出來做劉牢之的鎮(zhèn)軍參軍,與劉裕同事。此時淵明了解了劉裕其人,后來劉裕代晉以宋朝,淵明不愿仕宋,應(yīng)該與此時相處有關(guān)。“暫與田園疏”的淵明無時不想著他的自由與田園。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淵明不滿劉牢之、劉裕之流,寄希望于自己的外祖父孟嘉在其手下做過長史的桓溫,桓溫及其子桓玄周圍聚集了大批名士如顧愷之等,所在的新政治中心江陵呈現(xiàn)出新的氣象。淵明37歲左右時來到江陵入仕,時間不長,期間母親去世,居喪的淵明未能追隨桓玄東下,未能參與桓玄代晉的楚朝。政權(quán)變換,淵明過著自己的田園生活,“平疇交遠(yuǎn)風(fēng),良苗亦懷新”,淵明厭倦為饑所驅(qū)的仕宦生活,也怕戰(zhàn)亂,遂“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期間寫下了大量的《勸農(nóng)》詩,卉木繁榮,和風(fēng)清穆的風(fēng)光誕生了中國詩歌史上最美的田園詩。
兩年后,淵明40歲,桓玄的楚政權(quán)滅亡,年僅36歲的桓玄戰(zhàn)敗被殺?;感槿撕浪?,有著項羽一樣的軍事才能,又愛藝術(shù),能寫作,深得當(dāng)時文人如淵明、顧愷之等人推崇。有一個小故事頗能看出桓玄的性情:他喜愛顧愷之的畫,把顧愷之寄存在他那里的畫從櫥后取走,而櫥前原封未動,告訴大畫家說“畫已登仙”,顧愷之是一個畫癡,信以為真?;笢厝ナ?,顧愷之“淚如傾河入海”,可見他們父子深得文士之心?;感觯瑴Y明惋惜道:“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41歲之前的最后一個春天或前一年冬天時節(jié),淵明又出仕任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后劉敬宣與劉裕部下不合而辭職,淵明同時辭職。期間淵明來到大亂之后的建康,桓玄一系人物逐漸被殺,回想自己12年間動蕩于仕耕之間,無限悲愴,“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span>41歲這一年秋天,淵明又出來做了短暫的80天的彭澤令,“違己交病”中辭官徹底歸隱。這次歸隱誕生了響徹千古的《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這石破天驚的一問,從此成為每個中國人心頭的天問。
自41歲冬天作《歸去來兮辭》直到淵明63歲去世,這22年是淵明的第三個生命階段,也是他思想成熟的階段,期間有15年時間劉裕北伐和鏟除異己,7年時間劉裕代晉而成立宋朝。淵明認(rèn)真地過了這22年的躬耕生活,雖然29歲之前也有過同過的生活,但那是無意識的,現(xiàn)在是有意識的,他明白為什么要這么過。淵明的晚年是有了堅定意識的自主選擇,他終于由“久在樊籠里”而“復(fù)得返自然”,他種豆南山,晨興理荒,夕露沾衣,帶月荷鋤,隨著桑麻日長,心志也日廣,20首《飲酒》詩寫盡了最美的田園和歡時,中國文化中因為有淵明的《飲酒》詩而永遠(yuǎn)散發(fā)著濃郁醇厚的甘冽和芬芳!
讓我選取幾首吧,它們美得凝結(jié)在歷代中國人的心頭:
一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二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著名的《五柳先生傳》也作于這一期間,這篇被稱為“實錄”的自敘傳,描繪了淵明定居下來從容讀書習(xí)靜的生活: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fēng)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fù)何如?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穲D。俯仰終宇宙,不樂復(fù)何如?讀書的淵明,快樂的淵明,成熟的淵明。《桃花源記》也創(chuàng)作于這一階段,那個空想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那片“秋熟靡王稅”的沒有剝削的人類社會,那處“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烏托邦桃花源,使中國思想史上一位偉大的哲人于此產(chǎn)生!
公元420年,晉滅亡,劉裕改元建立宋朝,淵明此年56歲,他所鄙夷的劉裕政治上成功了,淵明有種“完了”的感覺。為什么會“吾生行歸休”呢?淵明并非一心忠于晉室,但劉裕對禪讓了國的晉恭帝慘忍殺害使淵明有了“流淚抱中嘆”的政治苦悶,“為惡”終要得報應(yīng),淵明憤然盼著荊珂出現(xiàn):“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為了表示對新朝的冷淡,淵明的詩文中從未用過新朝的年號,而且他在入宋后改了自己的名字,稱作“潛”,從此淵明叫作了陶潛,他寧愿做一個“幽居士”,“我心固扉石,君情定何如?”“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淵明非暴力不合作于宋,62歲的他又老又窮又饑又病,新朝人物勸他出仕,被他拒絕,送他米,肉,他也不要。427年9月,淵明病歿,死前異常從容,寫下了《與子嚴(yán)等疏》,《挽歌詩》,《自祭文》,篇篇至美,成為中華文化史上不朽的杰作。“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樸素的倔強的淵明,到死都對死輕蔑著。
陶淵明的思想及詩文成就
朋友們都知道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產(chǎn)生了燦爛的文化,眾多杰出人物構(gòu)成了蔚然大觀的中國文化史。這些杰出人物盡管各有特色,但畢竟不完全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的影響也大小不一,所以才有了第幾流人物之說,這種評判不一定完全正確,但總歸是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認(rèn)可,有它的合理性。
陶淵明,就是中華文化史第一流的人物。
別說是東晉詩壇,就是整個中華文明五千年,陶淵明也屬得上第一流的頂尖級文化人物。
因為他給了所有中國人一個夢境,這個名曰田園的夢境是蕓蕓眾生存在的哲學(xué)意義上的歸宿,如同佛教中的西方極樂世界,天主教中天使所在的天堂,儒教中治國齊家最終所平的“天下”,道教中的大道之最高境界,這處田園是個體生命最高的安詳,最真的純凈,它是所有的歡欣,是一任自然的天機,是覺醒了的人生態(tài)度和精神境界最后的皈依。
陶淵明添列中國思想家巨子之列,正是因為他的深刻,他創(chuàng)造的這樣一個夢。
來看幾首最著名的陶淵明的田園詩: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fù)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看,平淡樸素的田園世界,日常生活中真摯的情感,生活中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場景,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的萬家生命,都是這樣安詳,平靜和自然。
再來看《桃花源記》中的無剝削無束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的隱秘田園,正是無嗜欲的人性最舒展的境界。在這樣一個田園里,人們都遵叢“大化”。大化就是自然物質(zhì)的變化,《歸去來兮辭》中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神釋》詩中“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生生死死都是自然的變化,無所謂喜,無所謂懼,一任自然。
有什么能和這樣的田園相比呢?這個最和諧最完美的夢境撫慰了多少人的心!你失意了,你貧困了,你受難了,你落敗了,你思索生與死的意義了,你的嘴角都可以微微一笑,來入了這個夢。
田園,無數(shù)中國人的心中夢境,永遠(yuǎn)詩意的千古中國夢。
朋友們,相信你看到這里,明白我為什么認(rèn)為陶淵明是個偉大的思想家吧。他無愧于這一稱號啊。
再來看看陶淵明詩文的藝術(shù)成就,陶淵明的詩文之美,歷來為人推崇,而且他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寫作者,使他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平淡自然是他詩歌的主要特色,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自然的抒寫,字字皆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絲毫斧鑿之跡。正如偉大的小說必有典型的人物一樣,陶淵明的詩歌中也有自己的典型形象,比如秋菊,飛鳥,孤云,這些美好的景物經(jīng)過陶淵明的詩,都成了具有象征意義的唯陶淵明獨有的意境,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特指的美學(xué)事物,像周敦頤所說“晉陶淵明獨愛菊”一樣,菊花成了陶淵明的菊花,陶淵明也成了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
陶淵明的詩文質(zhì)樸無華,天然本色,達到了藝術(shù)的極境而忘記了這是藝術(shù),他去世后七八十年,其詩文就開始受到人們的喜愛,昭明太子蕭統(tǒng)編輯的中國詩人的第一個專集,就是陶淵明專集。此后20年,陶文的愛好者超出國界,北齊也有了他的專集。后來的唐宋詩人更是愛慕他,學(xué)習(xí)他,歌詠他,像大詩人李白,王維,蘇東坡等都是他的崇拜者,都從他的身上學(xué)習(xí)詩歌之道。
陶淵明田園詩,為我國古典詩歌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境界。他沖淡渺遠(yuǎn),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成為中華文化瑰寶。他開創(chuàng)的“陶學(xué)”澤被千秋,溫潤著所有中國人的心靈。
趙孟頫書法《五柳先生傳》
重慶桃花源景區(qū)陶淵明雕像
江西九江陶淵明紀(jì)念館
1984年,淵明故里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縣在縣城沙河?xùn)|郊蔡家洼辟建“陶淵明紀(jì)念館”,并將面陽山陶靖節(jié)祠拆遷,按原樣復(fù)建于紀(jì)念館旁。新祠正堂中塑立著一尊3米高古銅色陶公全身像,詩人頭扎漉灑巾,面目莊重深沉,手握一卷《山海經(jīng)》。喜愛陶淵明的人可以到九江尋覓心中的桃花源。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南的面陽山南坡陶淵明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