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部油畫動畫長片《至愛梵高》在朋友圈刷屏,使人們把目光又一次投向了梵高的傳奇而又短暫的一生,投向他的畫作。也許,我們還需要關(guān)注的是,近年來,收羅最為全面的六卷本梵高書信集以多語種方式在世界各地出版,其中文全譯本也已推出。
一般而言,把繪畫作為理解畫家的一個切入點,是理所當(dāng)然的。然而,對于梵高,這樣的視角卻有著特殊意義。到他所生活的那段時期為止,還很少有哪一位畫家,那么執(zhí)著、那么自覺、那么始終如一地要讓繪畫構(gòu)筑起自己的一種生活環(huán)境,把繪畫作為自己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種空間的拓展和生命的確證。
在有生之年,他努力把他生活的每一角落呈現(xiàn)到畫面,畫他走過的街道,畫他散步的公園,畫他呆過的房間,畫他坐過的椅子,畫他穿過的鞋子,畫他吸過的煙斗,他也畫他愛過的女人,畫他投注了巨大熱情的葵花和柏樹、麥田和花園;因為在烈日和暴雨下寫生,所以他把那份來自生活勞作的體驗與田間的農(nóng)人一起分享。與人分享的還不僅僅是他對生活的辛勞的感受,還有熱情,還有幸福,還有希望,還有焦慮,還有孤獨和苦悶,絕望和抗?fàn)帯_@樣,他不但讓生活在他的畫中顯示出意義,也讓畫作在生活中煥發(fā)光彩,讓他的畫用純金一樣的顏色來照耀世界,讓陽光如七彩的雨點灑落在每一塊貧瘠的土地上,同時,他也不無沉痛地畫下如同鐵柵欄一樣把他與美景隔絕開來的多節(jié)的枯樹干,以及似乎因為痛苦而在扭曲的樹枝和旋轉(zhuǎn)的云層。
而在他用畫筆把周圍一切呈現(xiàn)到畫面的同時,又寫下這些相關(guān)物的大量文字,把他的觀察、他的理解,他的情懷,向他的好兄弟提奧(偶爾也向別人)傾訴。這些文字讓我們相信,梵高不僅是繪畫藝術(shù)的巨匠,也是駕馭文字的圣手。
他天生一副悲天憫人的心腸,在他的心目中,物是人化的,而人是性格化的,他在給提奧的信中說,“一列剪掉樹梢的柳樹,有時看來好像是濟(jì)貧所前面排隊等待施舍的人;新長出的玉米,帶著某種無法形容的溫柔,讓人產(chǎn)生安睡著的嬰兒的印象;一片打了霜的卷心菜,凍僵似地種在地里使我想起在清晨看到的、站在咖啡攤子旁的一群衣著單薄的女人?!北贿@樣的目光所牽引,在他的畫筆下已經(jīng)無所謂物與人的區(qū)分,傳統(tǒng)寫生意義上的“靜物”一詞也失去了它所特有的“靜”的意蘊,而被一種勃勃的生氣所灌注、所激活,物與物的客觀的、實在的界限變得曖昧不清,甚至有時候被完全抹去,他們因為歸屬于人而獲得了同樣的性質(zhì)和深度。他曾經(jīng)因為把一只蘋果和一雙沾滿泥巴的鞋子放在一起來寫生的舉動,引起他的同行渾身不自在的情緒,對梵高而言,這種不自在多么的矯揉造作、多么的不通人情啊!
在畫人物畫時,他有著比畫風(fēng)景畫更多的自信和自負(fù)。也是在給提奧的信中,他有意識地將自己與莫奈作了對比,并且暗示,莫奈在風(fēng)景畫中確立的地位,他將在人物畫中抗衡之。他的人物畫是性格化的,也是平民化的,現(xiàn)代生活給小人物帶來的種種煩惱和情緒,在他的畫筆下一一得到了具體反映,他不但讓畫筆觸摸到對象的心靈世界,也把自己的情感像光環(huán)一樣籠罩到畫中人身上,這里有太多的同情與憐憫,敬重和歡喜。當(dāng)然,他的形形色色的自畫像,在他的別具一格的人物畫世界里也占得一席之地。他畫人是為了探究人,他畫自己也是為了探究自己。在畫中,他那怪異的眼神,永遠(yuǎn)睜得大大的眼睛,對于每一個看畫者來說,變成了一種挑戰(zhàn),一種是否敢于正視自已、敢于向別人敞開心扉的挑戰(zhàn)。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繪畫中,但多少帶著點絕望的心緒,所以他辛酸地寫下這樣的文字:“對繪畫的不重視是我們時代的普遍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他不得不這樣說:“一塊畫上畫的布,總比一塊白布有價值,我總算為自己找到了繪畫的一個好理由?!?/span>
當(dāng)他讓飽含著感情的畫筆裹挾著周圍的一切時,他筆下的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得以互相延伸、互為隱喻,在畫家的統(tǒng)一的世界里完成了一部最為宏大的色彩與形體的交響曲。而這部交響曲,是以畫筆和水筆的雙重奏形式來完成的。他在畫下《吃土豆的人》等一系列畫作過程中,不厭其煩多次以書信解釋自己的創(chuàng)作用意,“吃土豆人的肌膚與土豆是以同一種色調(diào)涂抹的,腦袋的形狀似乎就是一個去了皮的土豆”;而在為郵遞員羅林畫的肖像畫中,“人物的頭部映照在烏藍(lán)的背景下,就像空中閃耀的一顆星星”;在《坐在麥田里的戴草帽的年輕農(nóng)婦》 中,“健康有力的身體與背景中的玉米稈同樣挺拔”。
在這些書信中,他運用文字對事物的生動捕捉和刻畫,對自己畫作意義的深刻闡釋,完全可以媲美最杰出的散文家。其對一種具象藝術(shù)的透徹感悟,使他洞悉了從另一視角來把握語言文字的抽象性特點。他清楚繪畫與文字的邊界,所以他能理解語言表達(dá)的甘苦和奧秘,他認(rèn)為,“用語言來描寫,也是一種藝術(shù),有時候它會泄露一種沉睡的潛力,就好像一片藍(lán)色中的灰色煙云暗示了灌木叢生的荒地中的一堆野火”。所以,我們閱讀書信中的這些文字時,不僅能看到耀眼的思想火花在閃動,也能聽到想象的撲翅聲,能感受到情感的濕潤和觀察的尖銳。對著一幅似乎已經(jīng)一覽無余的畫作,他的文字闡發(fā)為我們撩開了神秘的一角,讓我們聽到了意味深長的畫外音、潛臺詞。同時,這也并不妨礙我們在圖畫與文字闡釋的空隙中,另外有所思、有所感。
看他的畫作,讀他的書信,我們的思想不會輕松,感情也很難平靜,我們的思想感情總像被卷入一種生命原創(chuàng)力的漩渦中。這場漩渦裹挾著我們、推動著我們,會使我們的感情更為豐富、心靈更為敏感,并使我們最終確立起一種生活信念,確立起一種悲哀中的莊嚴(yán)和痛苦中的愛。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