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苯┠辏覈萍际聵I(yè)取得跨越式發(fā)展,中國在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中的排名從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在這個過程中,女性科學家的力量不僅從未缺席,而且在很多研究領域都大放異彩。
從投身于信道模型研究,到勇做“芯片突圍者”;從建立兩棲爬行動物遺傳資源庫,到立足青藏高原開展水沙與水環(huán)境研究十余年……談及各自的研究領域時,“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獲獎者眼中都充滿了光、飽含著熱愛。從她們身上,人們不難感受到科研“她力量”所蘊含的堅韌、智慧和勇氣。
“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薄皥猿肿约旱膲粝?,不要放棄,要勇敢一點”……在這些女性科學家的科研經歷中,少有自我設限和約束的痕跡,更多是敢想敢拼,認準目標便克服困難、一往無前的韌性。
科研不易,各有各的艱辛。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凡曾分享,她第一次去青藏高原時,就出現(xiàn)了嚴重的高原反應癥狀。從拉薩的3750米,到觀測廓瓊崗日冰川末端的5500米,她一次次突破自己身體的極限,也對青藏高原的河流泥沙有了一次次新的認識。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及保護基礎研究,要面臨深山老林住宿環(huán)境差、食物短缺,甚至被兩棲動物咬傷等多重考驗,但她“衣帶漸寬終不悔”,因為“任何困難都架不住內心的執(zhí)著、堅持”。
在這些女科學家的人生經歷中,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不論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勇敢地去探索宇宙萬物的奧秘,向更深更遠處進發(fā),都是她們共同的理想底色。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在科研“她力量”中,我們還看到了積極搶灘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在高精尖領域突破極限,以技術創(chuàng)新打破前沿技術壁壘、助力國家高質量發(fā)展的使命感。
從攻破原理創(chuàng)新到實現(xiàn)技術轉化,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研究員黃芊芊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將助力中國“芯”事業(yè)崛起作為自身追求。圍繞信息領域國家創(chuàng)新發(fā)展驅動的重大基礎研究需求,北京郵電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張建華教授從零開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使我國模型首次成為5G國際標準的必選模型,在全球研究與技術優(yōu)劣篩選中搶占先機。
芯片、航天、通信……實現(xiàn)“從0到1”的突破向來不易,選擇了向關鍵核心技術進發(fā),就意味著可能要歷經無數次失敗,坐多年的冷板凳,意味著要展開一場充滿荊棘與未知的“孤獨長跑”??墒牵@些女科學家們毫不畏懼,只要國家需要,就義無反顧。沉下心來,勇攀科技高峰,向最艱深處突破,成為她們堅定不移的選擇。
科研不是“單打獨斗”,每一個重大突破、每一項系統(tǒng)工程,離不開團隊的協(xié)作,離不開傳承的力量。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jié)是,此次獲得表彰的青年女科學家黃芊芊,師從黃如教授。而后者,正是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獲獎人??蒲小八α俊钡纳鷦友永m(xù),書寫著令人津津樂道的傳承故事。
帶領星載高精度時頻技術團隊,為北斗造出“中國心”;率領首艘自研特大型艦船結構研制設計團隊,先后創(chuàng)新突破了近百項船體結構設計關鍵技術……透過賀玉玲、陳三桂等團隊的事跡,人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女性科學家不僅是科研團隊的參與者,更有能力、有底氣成為優(yōu)秀的團隊領導者。在她們的引領下,更多年輕研究人員被吸引、被培養(yǎng),科學家精神得到代代傳承。
正如青年女科學家車靜所說:“科學研究與性別無關?!迸钥蒲腥藛T蘊含著無限潛能,她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心生興趣,勇于向未知領域進發(fā),保持數十年如一日的韌性,每個人都能為國家高質量發(fā)展添磚加瓦,在科學殿堂留下自己的印記。相應地,社會也應積極創(chuàng)造對女性更為友好的科研環(huán)境,助力更多優(yōu)秀的女性科技人才脫穎而出。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