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北大清華畢業(yè)生去街道就職的新聞在朋友圈刷屏,而另一條被頂上熱搜榜的話題“一些年輕人怎么活得這么累”則成了一些網(wǎng)站熱議的焦點。幾個看似不相干的話題卻折射出當代年輕人普遍的尷尬與窘境。提出疑問的人們恐怕也沒有察覺,在中國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后,是每一代中國年輕人與時代的賽跑,他們肩負著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用一代代的努力讓中國悄然崛起。
盡管當代年輕人不會再經(jīng)歷吃不飽穿不暖的苦,也很少會有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卻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累。社會在變,光靠上大學就想實現(xiàn)高質(zhì)量就業(y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年輕人累不累?當然累!其中原因少不了社會結構的變化。中國已經(jīng)從急劇的社會轉型期過渡到了相對平緩的社會穩(wěn)定期,社會結構中存在的空白地帶和社會流動中的超越機會越來越少,畢竟,在中國社會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剛剛走上領導崗位和進入中上社會階層的人們還都比較“年輕”。
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有擔心自己分不到蛋糕的焦慮,這在年輕人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除了更加努力,他們別無選擇。高企的房價讓年輕人本就窘迫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大多數(shù)年輕人不得不把每天生活的起點定在房價便宜的遠郊區(qū),這種時間換取成本的策略是他們無奈的選擇。更不巧的是,教育年限的延長,將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高度疊加在一起,年輕人畢業(yè)之后會發(fā)現(xiàn)人生被縮短了,不僅要適應剛剛進入職場的壓力,還要面臨著買房、結婚、生孩子等一連串的人生重大事件,自然感到更加累。
重新審視當代年輕人,他們本該是中國高校擴招惠及的主要人群:85后和90后。但高校擴招帶給他們的不只是進入大學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機會,也帶給了他們激烈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F(xiàn)在,每年超過700萬大學以上學歷的學生畢業(yè),提高了人口素質(zhì),也增加了競爭壓力,更將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變?yōu)榇蟊娊逃?,再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必須通過職場的努力才能夠實現(xiàn),社會競爭從教育場域擴展到了工作場域。
當年輕人在擁擠的上升通道中爭相尋覓美好生活期望——工作、收入、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時,遭遇的卻是高等教育回報率的下降。也可以說,在高等教育高速普及的過程中,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并沒有為所有年輕人提供最合適的工作崗位,很多就業(yè)崗位都出現(xiàn)了高能低就和過度競爭的現(xiàn)象。而產(chǎn)生高能低就和過度競爭的最大原因是中國區(qū)域間發(fā)展具有較大不平衡,優(yōu)質(zhì)的社會資源、經(jīng)濟資源、技術資源和文化資源都集中在少數(shù)大城市,大城市成為年輕人蜂擁而至、追逐夢想的集結地。在資源高度集中的城市里,一群高學歷、高智商的年輕人被擠壓在狹小的城市空間和逼仄的職場空間中,他們不僅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智商來換取應有的報酬,還需要用加倍的努力去應對來自身邊的競爭和同伴的壓力。如此多的優(yōu)秀年輕人被擠壓在狹小的城市空間和逼仄的職場空間的后果,顯然是工作的勞累、生活的窘迫以及人才資源的浪費。
前幾年曾經(jīng)流行過“逃離北上廣”的討論,但是一些逃離的年輕人到了中小城市后反而更加不適應。雖然沒有了過多加班工作的壓力,也沒有了讓人煩惱的過長的通勤距離,但他們的能力和才華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脫離了大城市的繁華與喧鬧,到小城市收獲的未必是寧靜和舒適,可能還有一種嚴重的失落感,這種失落感并不是能力不行、才華不足,而是在中小城市缺乏相應的社會資源和能夠讓年輕人一展抱負的社會環(huán)境。
可見,如果想要年輕人生活不累,那么中國必須審視整個社會資源的分布模式,我們能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在一個相對不擁擠的城市空間和不逼仄的職場空間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讓他們在不同的城市里都能夠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和抱負,讓他們的工作投入能夠得到更合理的回報,這些都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去反復思考的問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年輕人的累,也是督促我們解決矛盾的動力。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