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紅網(wǎng)絡,她希望母親給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但卻遭到母親拒絕。她覺得自己很委屈,認為一個月2000元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如今正值開學季,生活費成了不可回避的話題。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每個月的生活費是多少呢?有媒體記者走訪了四川大學、成都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學校發(fā)現(xiàn),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都在1500—2000元之間,少部分學生在1000—1500元之間,還有個別學生的生活費在3000元以上。
父母給的是2000元,自己的心理期待卻是4500元,落差確實挺大的。但也正因為這種落差,讓今年的大學生生活費話題更多了些“反思”意味。畢竟,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已成年,2000元的生活費,就平均標準來看,已經不算低了。在這種背景下,還理直氣壯在網(wǎng)絡發(fā)帖表達自己的“委屈”甚至向外界求助,未免有點過于“任性”了。
必須承認,一些“過來人”拿過去自己三五百元的大學生活費標準來與當下的大學生活標準直接對比,確實是不太合適的。畢竟,生活水平在變,消費觀念在變,物價在變,并且囿于家庭背景、專業(yè)需求的不同,大學生活費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大學生如何看待父母給出的生活費,生活費又是如何花的,在本質上仍是一個教育議題,它需要放在教育的語境下來討論,才能有更理性的答案。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這位女生發(fā)布的求助帖中提到,高中時父母給自己高額生活費“眼睛都不?!?。言下之意,正是父母過去給自己的“優(yōu)待”,大大提高了自己對大學生活費的預期,或是養(yǎng)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盡管說,高中時期父母給多少,大學時期就“只能多不能少”,這未免有點牽強。且生活費“變少”的背后,也可能存在著父母其他方面的“良苦用心”,如或意識到過去給得太多,開始有意鍛煉孩子的自立、節(jié)約意識,抑或是家庭經濟方面遭遇變故而不得不節(jié)省“開支”。但是,一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其對金錢的概念,消費意識,確實是需要一步一步培養(yǎng)的。如果以往都是“放任不管”,到孩子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階段再來臨時培養(yǎng)其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的確很容易引發(fā)“不適”。
指出這一點,并不是要將孩子吐槽生活費的責任推給父母過往的“嬌慣”。而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如何引導孩子養(yǎng)成健康的消費觀乃至理財觀,已成為貫穿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在當下物質條件較為豐裕的社會,則是要培育孩子們“適度”的消費觀,懂得克制隨意揮霍的沖動,并逐步培養(yǎng)自己的理財能力、自立能力。當然,吃苦、節(jié)約永不過時,但當下“適度”消費是一個年輕人更愿意接受也更符合現(xiàn)實的選擇,這背后或也蘊藏著某種教育思維的變遷。
曾有媒體調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都有零花錢,而相當一部分孩子都存在著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等問題。這也讓財商教育的概念近年來不斷升溫。盡管這之中尚不乏爭議,一些培訓也存在規(guī)范上的問題,但就現(xiàn)實而言,這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的確越來越值得重視,且在課堂教育中也有必要引入。事實上,相關方面已經有行動,比如證監(jiān)會此前就表示將與教育主管部門溝通,考慮根據(jù)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不同的教育程度推廣證券投資知識、提高風險意識。而廣州在前幾年就開始在一些中小學試點開設金融理財課。當然,這方面也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
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輯: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