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深圳市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fā)布會。最新研判:深圳疫情防控形勢取得了積極的變化,近日新增病例絕大多數(shù)是在集中隔離觀察的密接者或重點人群中發(fā)現(xiàn),疫情擴散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已到最為吃勁的時期。
既坦承壓力,也傳遞出信心。
深圳是中國的南大門,是最先遭遇奧密克戎病毒侵襲的內地城市。這座城市究竟如何對陣奧密克戎?這引起許多人關心關注。
深圳自2月24日起,已經舉行了5場疫情防控新聞發(fā)布會。
梳理這5場發(fā)布會,透露出6個關鍵信息。
01以空間搶時間 盡快切斷病毒傳播
目前,奧密克戎已經取代德爾塔成為全球流行的主要變異株。與其它變異株相比,奧密克戎具有傳染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感染癥狀不典型、傳播過程更隱匿等特點。
如何對陣奧密克戎?
在3月1日的發(fā)布會上,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黨委書記劉磊介紹,目前深圳正“以空間搶時間”,快速排查新冠病人、切斷傳播途徑。
一方面,奧米克戎傳播速度極快。引起深圳本輪疫情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BA.2,比奧密克戎原始毒株BA.1的傳染性又增加了30%。另一方面,作為日常管理人口超過2200萬的國際化超大城市、中國的南大門,深圳人流、物流的流動性都很強,這在客觀上加速了病毒傳播速度。
要與病毒賽跑,最重要、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以空間搶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全市的封控、管控區(qū)越來越多,羅湖、福田、南山等重點區(qū)也都開展了多輪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
在26日舉行的發(fā)布會上,福田區(qū)委常委、區(qū)委(區(qū)政府)辦公室主任李志東介紹,封控區(qū)、管控區(qū)、防范區(qū)“三區(qū)”的劃定主要是為了有效管控可能存在風險的重點人群,阻斷病毒的傳播。
在2月27日的發(fā)布會上,市衛(wèi)健委二級巡視員林漢城透露,全市各區(qū)正在搶抓時間發(fā)揮核酸檢測“排雷”作用,力爭盡早把可能存在的陽性感染者找出來,為我市盡快切斷病毒社會傳播鏈贏得寶貴時間。
為保障核酸檢測更快更好地進行,深圳在全市范圍內布局了多個核酸采樣點。例如,3月1日,就有739個采樣點為市民服務。
來源: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