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院停映半年后重啟放映,新京報記者專訪北京電影協(xié)會副會長鄧永宏:
復映初期最重要的是給觀眾安全感
北京電影協(xié)會副會長鄧永宏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電影院可做的嘗試和努力還有很多。新京報記者
7月22日下午3點,北京首批開啟預售的影院之一——首都電影院(西單店)首場33張新片電影票 “秒售罄”。從1月24日停映,到依據(jù)統(tǒng)一安排7月24日復映,這里停映長達半年。
北京電影協(xié)會副會長、首都電影院董事長鄧永宏說:“電影是大眾文化娛樂消費剛需,復映初期最重要的是給觀眾安全感,未來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電影院可做的嘗試和努力還有很多?!?/span>
1 疫情期間每周設備維護 隨時準備開業(yè)
新京報:你上次進放映廳是什么時候?
鄧永宏:是1月24日,也就是停映第一天。疫情期間,我?guī)缀趺刻於紩碛霸嚎匆豢丛O備的運行情況,放映人員每周會做三次設備維護和保養(yǎng)測試,保持機器和人的良好工作狀態(tài),隨時準備開業(yè)。
新京報:再次坐進放映廳,面對空蕩的環(huán)境,心情跟上一次比有變化嗎?
鄧永宏:心情是非常不一樣的。之前是惆悵,雖然其間一直在做相應準備工作,但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開業(yè)。上周五國家電影總局發(fā)布了低風險地區(qū)影院可以開業(yè)的通知,我們聽到以后非常高興,緊鑼密鼓地做開業(yè)準備。
最重要的就是防疫工作,包括準備消毒液、隔離服、溫度計等物品,員工線上防疫工作培訓,影院內防疫宣傳和空調系統(tǒng)消毒等。還要根據(jù)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協(xié)會發(fā)布的防控指南,做一些相應調整,比如現(xiàn)在要求交叉隔座售票,票務系統(tǒng)需要做些調整,以及復工后的人員調整安排,相應排片的響應工作。
可以說我們早早就做好了準備,隨時可以復工復映。
新京報:復映以后,觀眾觀影流程會有什么變化?
鄧永宏:從觀眾角度說,安全安心觀影是最重要的。首先影院線下售票全部取消,全部通過線上實名制購票,一方面能減少聚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票務系統(tǒng)實現(xiàn)信息追溯,更有利于將來的流調工作。另外,觀眾觀影前需通過商場和影院兩次獨立體溫檢測和健康寶信息登記,通過自助閘機,全程無接觸取票。
進入放映廳后,交叉隔座,陌生觀眾間相距一米以上。觀影期間禁止飲食,放映后每個座椅、扶手、3D眼鏡等都必須進行消毒,放映廳門口公告牌上會顯示放映廳最近一次消毒時間。
2 相信影院一定會開 只是時間問題
新京報:這半年影院是怎么過的,你在這個行業(yè)有哪些觀察?
鄧永宏:其實我跟大多數(shù)電影觀眾的感受一樣,電影行業(yè)確實比較艱難。以首都電影院為例,全北京七家店1月份的票房收入只有700多萬,往年賀歲檔這個數(shù)據(jù)是2000萬-3000萬。截至6月底,半年收入應該有1億元,但由于停映,這一數(shù)據(jù)停在700多萬。
其間,大部分員工處于放假狀態(tài),一部分員工負責設備保養(yǎng)和新技術測試。還有一部分員工參與社區(qū)防疫工作,包括武漢來京人員的運輸周轉、核酸檢測等。
春節(jié)賀歲檔前囤積了一大批貨物,包括爆米花、可樂、小食品,以及電影衍生品等,疫情期間有的貨品快過保質期了,臨街的店就打開門擺地攤兒,還有的店通過微商銷售,彌補一些損失。
新京報:1月24日接到停映通知時,你預料過停映會持續(xù)這么久嗎?
鄧永宏:沒有,武漢出現(xiàn)疫情后我們立刻戴上口罩,每天很緊張地等待通知。
1月23日拿到確切停映消息后,心理是有預期準備的,2003年“非典”停了不到兩個月時間,我們比照當時形勢,一個半月后,就開始加大復工準備,不斷修改防疫預案。但疫情仍然持續(xù),我們又打點余量,覺得最多三個月,我自己又加了一個月打算,做四個月的人員、資金、設備維護等內容的后期安排,沒想到一下就到了7月底。
這中間,看到政府以及民眾針對疫情的防治措施,我們是很有信心的,影院一定會開,只是時間問題。
3 要先把市場暖起來 讓片方有信心
新京報:防控指南提出上座率不超過30%、日排片減少至正常的一半等要求,你是否擔心會影響影院收入?
鄧永宏:這些措施主要是為防止人員聚集,我認為恢復放映初期,最重要的是給觀眾安全感,讓大家重新養(yǎng)成放心進入影院的習慣。
2019年全國影院平均上座率大概在12%左右,周末晚上等黃金時段,可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如果以此次線上購票要求為契機,延長提前放票時間,引導觀眾更加合理地提前安排觀影行程,既能分攤高峰觀影人數(shù),又能緩解平時影院資源浪費情況。
主要還是一個市場信心建立的過程,隨著疫情形式得到進一步控制,相信上座率、場次安排等會再做相應調整。
新京報:7月20日低風險地區(qū)影院恢復放映首日,全國票房350.46萬元,觀眾15.8萬人,這個數(shù)字符合你的預期嗎?
鄧永宏:從正常年份的單日票房來說,差得比較多,但是疫情過后仍然有十幾萬觀眾沒有忘記電影院,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這個數(shù)字的產生可能有幾方面原因。首先允許復映第一天,做好準備的地區(qū)和影院數(shù)量有限。其次,影片的供應相對較弱,其中多半是經典影片。
從片方角度來說,觀眾不達到一定數(shù)量,巨額投資的影片就不一定會先期投放,所以要先把市場暖起來,讓觀眾有信心進入影院,那么片方也有信心投放新的影片,這是一個相互刺激的過程。
4 疫情倒逼行業(yè)思考如何健康發(fā)展
新京報:疫情的沖擊給電影院帶來了什么思考?
鄧永宏:回頭來看中國影院市場,同質化競爭非常激烈,全國12000多家影院影片全都是一樣的,而且行業(yè)門檻較低,很多投資公司進入導致競爭加劇。
影院收入并沒有那么高,票房分賬大概占到近50%,影院的租金、物業(yè)費一般占票房的20%以上,還要支付人工費、車馬費、水電費等,利潤壓縮的空間非常小。所以相當一部分影院都是靠現(xiàn)金流活著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這次沖擊也在倒逼行業(yè)思考,未來怎樣才能健康發(fā)展?
新京報:你覺得怎樣才算健康發(fā)展?
鄧永宏:最關鍵的,要思考影院對于觀眾來說的不可或缺性是什么。我認為首先是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這是手機、電腦、投影這些小屏幕無法取代的。
其次,電影院是具有社交屬性的場所,跟家人朋友吃飯逛街、看電影是我們傳統(tǒng)的交流方式。從文化產品角度講,我認為電影是文化消費起步的剛性需求。
基于以上需求,影院可以在服務品質、觀影體驗、影片內容等很多方面做嘗試。
比如,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要求限制觀影距離,影院可以嘗試座椅改沙發(fā)、增加茶幾,提高舒適度還能增加距離;我們一直在推進的智慧影院也借此加快步伐,無人售票自助服務將會成為趨勢;大部分影院在綜合商業(yè)體內,可以嘗試打通觀眾群和顧客群,比如兒童教育、VR、電競也可以引入影院形成互動,這些都是新的課題。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