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匠心聚,百業(yè)興。時代發(fā)展,需要大國工匠;邁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5月5日的節(jié)目,我們就來看看幾位勞動者用睿智敬業(yè)展現出的工匠精神。
青藏高原,G338海興至天峻公路熱水至江倉段的一處工程現場,海拔3700米。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院的首席研究員田波正帶著團隊對這一路段進行探測。2001年,28歲的田波從同濟大學博士畢業(yè),便毅然奔赴青藏高原,投身到高寒高海拔地區(qū)各類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的科研攻關之中。
全國先進工作者、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田波:“我們是國家隊,受委派我們來到了青藏高原,解決高原修路的關鍵問題。我們剛來高原的時候(也有高原反應),晚上時睡時醒,有時候干得鼻孔流血。”
高原混凝土是田波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田波:“研究方向是高原混凝土,我們主要的目標是在低氣壓、低濕度、大溫差、強凍融循環(huán)情況下,如何澆筑高質量的水泥混凝土?!?
高原重載水泥混凝土路面壽命短——這是工程界的世界難題。為了攻克這個難題,田波和團隊長期深入重載運輸地區(qū),通過技術革新,成功解決了工程難題。這項研究成果可以讓道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壽命延長至50年,維修次數顯著減少,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
24載寒來暑往,田波始終堅守在青藏高原,深耕各類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的研究。他和高原公路攻關團隊走進318國道川藏南線,指導低氣壓環(huán)境下混凝土施工;服務高等級公路,指導隧道路面施工……有力推動了雪域高原公路工程品質提升,為交通運輸體系安全暢通提供了堅實保障。
田波:“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全國的交通地圖就像一幅畫,中國的中部、東部、東北地區(qū)都是工筆畫,西部留白太大了,將來也要補幾筆,把美麗中國的交通勾畫得更美。我(在現場)聽了這些話好生激動,因為過去20年,我做的點點滴滴的科研,就是這些工筆畫的彩色顏料,我要快馬揚鞭、集智攻關,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為青藏高原路網高質量發(fā)展貢獻力量?!?
成功攻克重載水泥混凝土路面這一“攔路虎”后,田波和團隊并未停下探索的腳步,而是再次向新的科研高地發(fā)起攻堅。
田波:“(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路基上常見的一個病害是波浪,波浪高差基本上接近80多厘米,波浪長基本上在8米左右,它變形特別大,基本上瀝青路面被撕開,最寬的地方能撕開20多厘米,很危險。”
青藏高原是全球高海拔多年凍土唯一的集中連片分布地區(qū)。這里的多年凍土厚度較薄、溫度較高,熱敏感性強,造成多年凍土融塌問題嚴重。青藏高原凍土路基的不穩(wěn)定性也因此成為世界級難題。
工作人員通過人工敲擊產生沖擊波,利用地震波的原理,對地下斷層進行CT式掃描。這一路段的改建工程計劃在今年開工建設。田波和團隊負責道路改造的技術方案,他們提出了強夯置換處理技術,在保證多年凍土不消融的前提下增強地基的強度。
田波帶領著科研團隊每年平均駐守高原超180天,年復一年,他們踩著凍土層記錄每一道細微裂隙,從凍土病害的“望聞問切”到治理方案的“開方抓藥”,他們?yōu)楦咴奶炻费由熳⑷虢承臏囟取?
田波:“我覺得工匠精神就是要替國家扛事,一定是國家急需的事情,要成事,一定是執(zhí)著于這件事情,肯定不是撞大運,天上掉餡餅,它一定是我們坐了10年冷板凳,一代代薪火相傳?!?
“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的工匠精神,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奮斗者前行的道路。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天津市產業(yè)工人研究中心主任王星:“執(zhí)著專注實際上反映了工匠精神養(yǎng)成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就是要有長期的累積性,只有長期沉浸在一個領域里面,才能夠不斷深入,才能夠不斷探尋所謂的科研領域的無人區(qū),不斷創(chuàng)新和突破,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優(yōu)勢。”
目前,我國有超過2億技能人才活躍在各行各業(yè)。他們心中懷有夢想、腳下充滿力量、肩上扛起擔當,發(fā)揚工匠精神,成為中國制造、中國創(chuàng)造的中堅力量。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研發(fā)總院電驅動試驗室,這里正在進行新能源電驅動力性試驗,電驅在高速運行條件下振動過大停機,工作人員隨即呼叫研發(fā)總院試制部高級技師楊永修,現場商討應對之策。
經過商討,是電驅殼體精度不夠導致高速下運轉時不穩(wěn)定,精度需要再提高幾個微米,做到0.008毫米。0.008毫米也就是8微米,相當于一根頭發(fā)絲的十分之一。新能源電驅的殼體加工要達到這個精度,對于一汽集團首席技能大師、研發(fā)總院試制部高級技師楊永修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全國勞動模范、中國一汽集團首席技能大師、研發(fā)總院試制部高級技師楊永修:“大直徑的中心線和下面深孔的中心線要同心,同心尺寸是0.008毫米,之前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大尺寸加工?!?
楊永修,1987年出生在河南。2007年,高考報志愿時,分數已過本科線的楊永修報考了長春汽車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
2010年,楊永修進入一汽研發(fā)總院試制部,勤學苦練,一路成長為技術能手。憑借著精益求精的精神,楊永修在數控技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他參與完成了國內最新款自主研發(fā)V12發(fā)動機的試制加工任務,結束了多缸發(fā)動機核心部件需由國外加工的歷史,填補國內V型發(fā)動機制造的空白。
近年來,楊永修參與并完成的發(fā)動機、變速箱等30多項國家級重點項目的加工任務,攻克了130多項技術難題,成為擁有18項國家專利的發(fā)明大王,節(jié)約和創(chuàng)造價值超過1200萬元。
2020年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一汽考察,楊永修作為技能工匠代表,現場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
楊永修:“印象特別深,說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身上真的滿滿能量,覺得任何困難、任何挑戰(zhàn)都不是事,我們要把關鍵問題能夠拿得下,把好的技術能夠搞得上來,把總書記的話落到我們的產品當中去,落到紅旗車當中去?!?
經過一番深入研討,大家一致認為,要從加工刀具和編程這兩個關鍵方面實現突破。楊永修當即帶著徒弟,解決刀具問題。
經過30多個晝夜的連續(xù)奮戰(zhàn),楊永修和團隊成員們終于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
吉林大學勞動關系研究院院長韓喜平:“在新時代背景下,精益求精作為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質,正從傳統(tǒng)的手工業(yè)時代對技藝細節(jié)的極致追求,升華為融入科技革命、產業(yè)升級與價值重構的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理念,它也是破解卡脖子技術的攻堅密碼,也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躍升的底層邏輯?!?
王秋楓在核燃料循環(huán)體系技術研究領域默默耕耘了25年,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助力我國鈾資源供給從60年提升至3000年。
易從濤是一名精通多種機型的維護專家,20年來堅守在飛機維修及維修管理崗位,不僅自身技術過硬,還培養(yǎng)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機型維護人員。
鄭炫在農機科研一線堅守了30年,研發(fā)了一系列契合農業(yè)生產需求的新機具,讓國產農機具成功走向國際市場,大幅降低了我國農業(yè)生產對進口裝備的依賴。
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