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會議上,我想念一個重要的航天局。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
在現(xiàn)場觀眾“集體施壓”下,即將擔任國際宇航聯(lián)合會主席的帕斯卡萊·埃倫弗羅因德將其歸因于“時間沖突”,但并未進一步解釋。而據(jù)會場的一些人士透露,真實原因是中國代表團的赴美簽證受阻。
雖然尚沒有官方就此的回應,但對于簽證問題的質(zhì)疑決非空穴來風。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方面對中國的學者、學生、企業(yè)界人士和科技人員等赴美普遍采取了拒簽、拖延簽證申請、吊銷赴美長期簽證、盤查騷擾等措施,僅去年一年,就有30名中國學者遭遇“簽證封鎖”。
為什么不讓中國參加美國“登月門戶”建設?美國選擇合作伙伴的標準是什么?會場大屏幕上刷新著聽眾關心的問題。
對此,出席大會開幕式的美國副總統(tǒng)彭斯直言不諱:要推動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航天合作,而美國要與“志同道合的熱愛自由的”國家合作。很顯然,在美國人的價值判斷里,中國并不在其列。
這一表態(tài)也毫不意外地遭到了與會代表的齊聲批評,“我不會因為別人和我想法不一樣就停止合作,恰恰相反,這正是要合作的理由”“希望與中國開展探月合作”……
只不過,這樣的愿望在這屆大會上是難以達成了。探討航天國際合作的宇航大會,卻單單把中國這樣一個航天領域的領軍者拒之門外,其權威性和含金量自然也大打折扣。
在新中國的航天奮斗史上,被拒的境遇實在太多了。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就曾直言:“做火箭、做衛(wèi)星、做‘嫦娥’,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賣給你,就是要封鎖你,或者說就是要扼殺你。我們只有一條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主創(chuàng)新。中國人只有直起腰桿、挺起胸膛,自己去克服這些難處?!?/span>
猶記上世紀90年代,中國希望加入國際空間站計劃,但NASA根據(jù)《瓦森納協(xié)議》和“沃爾夫條款”斷然禁止了與中國一切形式的航天合作。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下定決心一定要建造屬于自己的空間站。
2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已先后實現(xiàn)了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并發(fā)射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2號”。2022年前后,中國將建成自己的第一個空間站,而以前那個拒絕我們加入的國際空間站,將在2024年退役墜入太平洋。屆時,全世界只有中國擁有空間站。
西方曾經(jīng)無比天真地以為,通過《瓦森納協(xié)議》就能在高技術領域鎖死中國的發(fā)展,但他們可能已經(jīng)忘了,時間已經(jīng)到了21世紀,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一窮二白的農(nóng)業(yè)國。巨輪一旦向前,便再也不會停下。
似乎是時代場景的穿越,2018年底,“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xiàn)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月背軟著陸,而在工程研發(fā)推進過程中,美國人曾提出請求,想讓我們延長中繼星的使用壽命、在“嫦娥四號”上安放信標機。
曾經(jīng)對我們不屑一顧并將我們拒之門外的一些人,如今卻主動跑來跟我們合作。正應了那句話:昨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墒?,有誰知道,這一路走來,我們遭到了多少冷眼與嘲笑,經(jīng)歷了多少艱難與辛酸?
曾經(jīng),我們花費近10億進口的盾構機,還要處處看人臉色,國外專家連維修過程都不給我們看,一條警戒線把中國人擋在外面。2015年,國產(chǎn)首臺鐵路大直徑盾構機打破了國外近一個世紀的技術壟斷?,F(xiàn)在,中國的盾構機占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二,將外國同類產(chǎn)品價格拉低了40%。
曾經(jīng),港珠澳大橋面臨難度最高的海底隧道段沉管施工,我們提出3億元換取施工難度最大部分的技術支持。對方卻回應:3億元只能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面對如此羞辱,我們歷經(jīng)數(shù)年探索,最終完美攻關。荷蘭人最后也不得不承認,中國一躍成為世界領先的隧道技術大國。
曾經(jīng),美國人關掉了GPS,使我們在一次軍事演習中數(shù)枚導彈完全打偏。從這一刻起,我們決定,無論花多少錢,都要搞出自己的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今天,“北斗”組網(wǎng)已正式從“區(qū)域”走向“全球”,明年將成為中國標配,再也沒有人能蒙住中國人的“眼睛”。
有一種強大,是封鎖出來的!當彭斯充滿傲慢地宣示著美國人的“合作”標準時,我們已可以硬氣回應:中國人上太空不用你美國簽證!
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商討遼寧艦前身瓦良格號的處置辦法時,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感慨到:
“航母需要蘇聯(lián)、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yè)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yè)部、600個相關專業(yè)、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不復存在了?!?/span>
歷史總會重復,70多年前,錢學森、鄧稼先、趙忠堯、華羅庚們的祖國科技夢和馬卡洛夫的航母夢一樣無從談起,只能寄托在大洋彼岸。歷史又不會簡單地重復,后來在感召下,“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xiāng)”,他們紛紛歸國,在艱苦的歲月,鑄就了輝煌歷史,為今天這個偉大的中國打下了基礎。
這種精神,正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
來源:北京日報